铁木真为何与扎木合反目成仇
铁木真为何与扎木合反目成仇
札木合和铁木真在少年时代是亲密无间的朋友,两次结为安达。铁木真刚结婚不久,老婆孛儿帖就被蔑儿乞人抢跑了。为此,札木合跟铁木真一起合力打败了被蔑儿乞人,帮助铁木真抢回老婆。
铁木真十分感激札木合,在忽勒答儿山前的松林中,扎木合与铁木真举行盛大宴会,二人重申安答之情,铁木真将在战场上缴获的一条金带与一匹海骝马送给札木合,札木合也将在战场上获得的一条金带与一匹白俊马送给铁木真,并发誓言“一性命,不相弃”等等。
然后两个人就一起在斡难河畔共同游牧,共同宿营,三结安答,同枕共眠,十分友爱。
一年半之后,扎木合比较隐晦地对铁木真说:“我们如今依着山下,放马得有帐房住;靠着涧下,放羊的得有吃的。”
铁木真没有理解札木合的真实意图,未置可否,就没有回答札木合。回到家里,铁木真就把札木合的话对母亲诃额仑与妻子孛儿帖复述一遍,问母亲如何?
还没等母亲诃额仑开口,妻子孛儿帖抢先说道:“札木合喜新厌旧,不能与他久处。看来他开始厌烦我们,一定会图谋我们,我们干脆与他就此分开,带着我们的部众连夜离开他。”
札木合也许真的是暗示铁木真,双方在一块放牧不太方便,可以分开扎营,但是话说的比较隐晦,令孛儿帖理解产生误解,变成二人分裂的导火索。
我们通过后来发生的一些事件,可以分析出,这两个人因为一句话而分裂的表象下,有着更深刻的社会原因与个人想法。
一,札木合对于蒙古尼伦部族而言,他是异族血统的人,尽管他有着卓越的才干。尽管札木合是外人,但是他却仍然努力向上,发展自己的部族,并且对未来充满野心,想塑立统一蒙古的崇高理想,并为之而努力。但他一直不被蒙古乞颜氏贵族所认可,也不会拥立他为蒙古部可汗。
相反,铁木真是出身纯洁的蒙古人,是历任蒙古可汗所在的黄金家族后裔,并且铁木也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现在铁木真在扎木合的帮助下,在蒙古人中间逐渐有了威望,羽毛初丰,也不想长期寄人篱下。铁木真吸引着草原上更多的追随者,当然,他也拥有当可汗无可争辩的合法性。
两个人都想走上了统一蒙古草原的道路,自然就会走向对立面。两个人分开是早晚一天的事。
第二,两个人性格,能力不同。既然两个人都想统一蒙古草原,那么众人肯定也想跟着一个好老大能带他们吃香喝辣的。
札木合的统帅能力,排阵布阵等等虽然非常强,这可以从他指挥铁木真,王罕在消灭蔑儿乞战争中可以看出来。但扎木合的性格就像项羽一样,暴躁,优柔寡断,寡恩寡义。就连他的部下也对于他的所作所为深感厌恶,扎木合做一部首领足以,却并不足以统治一个国家。而且札木合没有处理好内部矛盾的能力。
成吉思汗的个人魅力太大,能力强,知人善任,善于从普通人里面挑选能征善战的将军。又善于笼络人心,且恩怨分明。
据说“札木合很愿意帮助弱者,但却容不下强者”。
其实,札木合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因为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铁木真总是在广施仁义,收买人心。他的理想和抱负,吸引了札木合部落中的一些贵族和头领,他们纷纷投在了铁木真的帐下。
当扎木合发动“十三翼战役”,成功打败成吉思汗,最后的结果却是自己的部众反而选择了投靠成吉思汗。
第三,成吉思汗是那个世纪最出色的人物,神挡杀神,佛挡杀佛,说实话光辉太强,札木合只能退避一尺。
十三翼之战,是铁木真称汗之后的第一场战斗,在政治上、道义上都影响深远。
札木合胜利了,对成吉思汗没有穷追猛打,他十分仁义地放过了铁木真,却十分凶惨地对待背叛自己的部下。用大锅煮俘虏,引起部众的不满,许多人因此离开札木合,投靠了铁木真,铁木真不仅实力没有被削弱,反而更加壮大起来。
扎木合煮俘虏这事从侧面也说明了札木合心胸狭隘的一面。
相反成吉思汗不仅心胸宽广,不拘小节。面对曾经遗弃他的叔叔们也没计较,甚至后来面对射伤自己的哲别,也像三国时期的曹操一样,不计前嫌。面对张绣再次归降的时候,并没有计较他曾经杀死自己的大将和儿子,如果换做一般人真的很难做到,所以成功人士也是有过人之处,忍常人不能忍。
一山不容二虎。现实正如骄傲的札木合所形容的那样,草原虽大,却只能有一位王者,于是,他走出大营,从容赴死。这对彼此互敬互爱,又相互征战了多年的兄弟,以一种悲壮的方式了结了他们之间的宿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