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爱篇么 > 杂谈 > >正文

​郭德清:甘做雪域边关“戍边石”

摘要郭德清:甘做雪域边关“戍边石” “征战国际赛场扬军威,被表彰为‘全军践行强军目标标兵个人’,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提及西藏军区“墨脱戍边模范营”班长郭德清,...

郭德清:甘做雪域边关“戍边石”

“征战国际赛场扬军威,被表彰为‘全军践行强军目标标兵个人’,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提及西藏军区“墨脱戍边模范营”班长郭德清,熟悉他的人都不由自主伸出大拇指点赞。而对于自己取得的这些成绩,郭德清并不满足。“真正优秀的战士,既要能纵横峡谷,也要能征服雪山。”他心中一直有个信念:成为带兵打仗“领头雁”,甘做雪域边关“戍边石”。

扎根雪域高原,精武强能当尖兵

郭德清的家乡在云南文山,从小他就听着英雄的故事长大,感受着这片土地拥军爱民的浓厚氛围。孩童时期,有一次郭德清突发重病,是驻地的解放军医院及时抢救,让他转危为安。从此,做一名光荣的人民子弟兵成了他的梦想。

2009年,两度报名参军的郭德清终于如愿。新训结束后,他的目光锁定两个单位:边防连或者侦察连。“要么做保家卫国的边防卫士,要么做攻坚克难的特战精兵。”然而,事与愿违,最终郭德清被分配到一个保障单位。

巨大的落差,令郭德清一度萎靡不振。“当兵就要当尖兵!”离开家时,父母的嘱托不时萦绕耳畔。他决定打起精神,无论岗位在哪,都要全力以赴。

从那以后,太阳还没升起,郭德清就热身完毕冲向操场。他把身边战友当榜样,一点一滴奋力赶超。5公里越野,战友跑一趟,他绑着沙袋跑2趟;别人每天“三个一百”,他就翻番“三个两百”;战术训练动作不标准,他就每天练个上百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入伍第一年,郭德清就刷新营连多项军事训练纪录;第二年,他又拿下预提指挥士官综合成绩第一名。

营连难逢对手,郭德清却没有骄傲自满。那年,上级组织爱军精武军事竞赛,他当即报名参加,并通过层层选拔,进入决赛。

“能与高手过招,输赢都是成长。”虽然这次的成绩一般,但郭德清却觉得收获满满,从排名看到的差距、在赛场学到的经验,很快转化为他前进的动力。

2016年,我军首次受邀参加“国际军事比赛”“厄尔布鲁士之环”项目竞赛,西藏军区将代表中国参赛的消息引来官兵竞相报名。郭德清一路过关斩将,从全区数万名官兵中脱颖而出,入围集训队。

然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为期半年的封闭集训,地点选在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高强度超负荷的训练,让郭德清好几次因体力透支栽倒,好几处因磕碰血流如注,脚趾甲掉了又长,脚后跟磨得血肉模糊……这一切让他无数次想过放弃。可每当伤口结痂之时,他又咬牙坚持了下来,并因此变得更加强大。最终,郭德清成为16名正式队员之一。

征战国际赛场,登顶高峰当利刃

“厄尔布鲁士之环”是国际军事比赛中难度层级最大、时间跨度最长、危险系数最高的赛事,参赛队员需要完成个人攀岩、山地障碍综合演练、山地编组射击、登顶厄尔布鲁士西峰等14个项目。这对于第一次参赛的队员来说,无疑是巨大挑战。

鲜为人知的是,郭德清是队伍里年龄最大、唯一来自保障单位的战士。他一米七的个头,黑黑瘦瘦,在一群高大的参赛队员中很难引人注意。但比起“拼命”,郭德清无人能敌。他凭着一往无前、压倒一切对手的精神,让厄尔布鲁士峰见证了自己的拼搏与激情。

速度攀岩,裁判方只提供一个普通赛道用于训练,限时2小时。郭德清和战友们争分夺秒练习抓点、踩点攀岩技巧。当走上赛场时,郭德清沉着冷静,手脚娴熟配合,腾空上跃,飞速腾挪……在96名参赛选手中夺得单项第三名。

刚下一城,又遇挑战。比赛中,赛事组委会临时增加“制作担架运送蒙难者”课目。

郭德清闻战则喜,带着战友昼夜连贯突击训练,硬生生把该课目成绩从10分钟突破至2分钟以内,让外军啧啧称奇。

连日奋战在平均海拔3500多米的山地,13个昼夜连贯竞赛,正当所有参赛队员筋疲力尽时,大家迎来最难挑战:登顶海拔5642米的厄尔布鲁士西峰。

比到最后,都是意志的较量。“拼了!”郭德清吹响冲锋号,起步就是80多公里急行军。

一路上,冰川景色壮美,却暗藏杀机。深不见底的裂缝、难以察觉的暗流,谁也不知道哪一片素白之下是夺命陷阱。一名队员在跨越一道裂缝时,落脚的冰面突然塌裂,前腿迅速陷进裂缝中,幸好另一条腿和行军背囊挂住裂缝两边,才保住生命。

“我们绕过去,哪怕多跑几十公里。”见此情景,郭德清立即翻出地图重新判定方位、划定线路。背着均重70多斤的背囊,他和队员们在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上奔袭20多公里,最终以绝对优势夺得急行军第一名的好成绩。

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完成别人完成不了的任务。郭德清和队友们展现出中国军人的英勇气概,让外军和裁判由衷称赞。颁奖台上,“厄尔布鲁士之环”大赛副总指挥竖起大拇指:“你们是好样的,你们是来自中国的‘战狼’!”

戍守无人禁区,使命必达当先锋

因任务需要,郭德清走下国际赛场不久,就来到边防一线“墨脱戍边模范营”。

都说墨脱的巡逻路宛若天堑、寸步难行。郭德清第一次跟随“老墨脱”巡逻,就感受到来自巡逻一线的挑战考验。走进密林,他发现豆点大的蚂蟥可以穿透衣物在身上吸出拇指般大小的伤口,沼泽地的淤泥随时可能把整个人吞没……

面对全新的使命任务,郭德清骨子里依然有股不服输的劲头,卸下昔日荣耀,重新出发。

为了尽快融入战位,他虚心请教身边战友,刻苦学习边防法规政策,尽快掌握边防勤务技能,积极申请参加巡逻执勤任务,短时间内就熟悉了单位防区情况。

郭德清所在连队担负任务重、巡逻时间长,最远的巡逻点位往返需要近半个月,这对官兵身心都是极大考验。郭德清凭借良好的军事素质,在巡逻执勤中总是勇挑重担、带头冲锋。

一次,单位受领某勘察任务。这是一个从未有人踏足过的地方。望着巍峨耸立的山峰,门巴族的向导看了直摇头,转身就走。郭德清主动请缨,带着队伍勇敢上路。遇到悬崖绝壁,他打头探路,脚踩石窝、抠住崖缝坚定前行,硬生生地开出一条路,按时进点到位。

列兵杨国栋至今仍记得第一次参加巡逻时,班长郭德清带头冲锋的身影。

那是在海拔5000多米的斯青拉山巡逻,穿越蚂蟥毒蜂肆虐的原始森林时,杨国栋突然感觉腿部抽筋,一下滑倒在山坡上。郭德清连忙跑过来察看,他拿起杨国栋的脚放在膝盖上,拉伸,揉搓,按摩……“不要紧张,一定要分配好体力,坚持住。”说完,郭德清背起杨国栋的背包,继续开路。

郭德清铆在边防一线,频频与危险过招,一次次用生命托举使命,捍卫祖国的神圣领土。无论身处何种危险、条件怎样艰苦,他始终冲锋在前。战友们都说:“他是墨脱的‘巡逻王’。”

悉心带兵育人,立身为旗当标杆

越优秀,责任越大。10多年来,郭德清先后20余次在各类比武竞赛中摘金夺银。每次载誉归来,他都立身为旗当标杆,带动单位整体训练水平提升。

初冬高原,“墨脱戍边模范营”官兵正在组织实弹射击训练。有些不同的是,他们改变以往平地射击方式,依托防御阵地,组织不同距离仰角俯角实弹射击。

“不会山地作战的本领,就打不赢山地条件下的仗。”仰角射击训练借鉴自国际军事比赛山地应用射击项目。郭德清清晰地记得,由于疏于练习,当他第一次仰着脖子端枪,扣动扳机,靶子前方数米处冒起一缕烟尘,脱靶!

这些走出国门比武的经历,让郭德清看到了差距所在。

从此,他结合防区地形环境和单位训练条件,认真总结比武经验、探索练兵方法,形成约3万字的建议报告,提出6项实用训练课目。

在郭德清建议下,该营开启了一场火热的高原练兵活动。在高原急行军课目中,营队采纳郭德清的方案,一改平时单一的公路行军,在复杂山地环境中设置障碍和“敌情”,走一路打一路。郭德清还根据往年参加侦察兵集训的方法归类总结、大胆借鉴,让隐蔽伪装、拔点夺要、捕俘、潜伏等特战技能成为官兵的拿手绝活。

“像打仗一样训练,才能像训练一样打仗。”虽然训练增量加倍,但实打实的进步让官兵训练热情高涨,大家的实战能力普遍得到提高。

2020年,军区组织“雪域之巅”创破纪录比武,郭德清主动担任教练员,手把手传授技巧,带领团队取得2个单项第一、团体第三的优异成绩。

标兵小传

郭德清,男,苗族,云南文山人,1989年6月出生,2009年12月入伍,2012年7月入党,现任西藏军区“墨脱戍边模范营”班长,一级上士军衔。他扎根高原践行忠诚担当,巡边守土托举神圣使命,巡逻执勤克服极端恶劣条件,坚持到点到位;刻苦训练锻造侦察尖刀,先后20余次在各类比武竞赛中摘金夺银,并在“国际军事比赛”“厄尔布鲁士之环”项目竞赛中斩获2个单项第一、5个单项第二、6个单项第三、综合团体亚军的优异成绩。他被中央军委表彰为“全军践行强军目标标兵个人”,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三等奖,被陆军、西藏军区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

来源:人民陆军;作者:张潇、晏良、刘大辉、游毅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