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自卫反击战,448团下属部队成建制投降,多人被送上军事法庭
对越自卫反击战,448团下属部队成建制投降,多人被送上军事法庭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1979年,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最后阶段,我军在撤回国内时,意外发生了——解放军第50军150师448团二营和1连及8连被越军包围。
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造成我军大量人员伤亡,219人被俘,更是创造了我军成建制向敌军投降的先河,影响可谓极其恶劣,战后多名前线指挥官被送上军事法庭。
这次事件,也成为我军历史上的一个污点。
那么,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错误决策
自越南战争美军撤退以后,自以为击败美军的越南黎笋集团自我膨胀,认为其军事实力仅次于美苏之下,狂妄号称为世界第三军事强国。
同时,由于中苏关系交恶,苏联开始援助越南,企图对我国形成战略包夹之势。
在此情况下,邓小平毅然远赴美国访问,随后,在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正式开打。
我军兵分两路,西路集团昆明军区为19军,13军(含50军149师),14军,最高军事统帅为杨得志将军。
东路集团广州军区,分别为41军,42军,43军,50军(欠149师),最高军事统帅为许世友将军。
与此同时,中苏边境各军队均进入一级战备状态,时刻准备阻拦苏修武装集团的入侵。
我东西两路集团军作战勇猛,势如破竹。
2月26号便攻克高平,3月4日,完全攻克谅山,这两座城市都是越南北部省会城市。
尤其是谅山市,谅山市直到越南首府河内地形一马平川,自古有“谅山下,越王降”的说法。
攻克谅山以后,越南黎笋集团已是惊弓之鸟,3月5号,我政府已宣布达到惩戒越南政府之目的,准备全线撤军。
而448团所属150师,上属单位第50军,在自卫反击战打响之前,第50原本为乙种编制。
在开战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扩编为甲种编制后,于3月2日抵达对越前线。
与同属第50军的148师,149师不同的是,考虑到150师新兵较多,因此上级原本将其作为预备队,并未投入作战。
而在3月5号预备全线撤军时,150师一再请战。
上级指挥部最终决定150师归属41军指挥,在7天时间内,自广西水口镇进入越南,前往高平附近地区,执行清剿残敌、搜集物资、查找121师失散人员以及妥善处理我军阵亡将士遗体。
可是在3月10日晚,150师接到上级撤退命令后,关于撤退路线的选择,150师师长与50军副军长关豁明产生了不同意见。
此时战场局势复杂,上级指示的原定向西回国计划不再适用——150师西方出现大量敌情。
50军副军长关豁明认为,应向北撤退,歼灭沿路敌军,扩大150师的战果。
而150师师长刘同声则认为,部队已经完成了上级指派的任务,此刻沿来时公路返回,则是更加稳妥的做法,可以最大程度将部队完整带回国。
两人争执不下,于是决定上报广州军区,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将军经过研究后,同意了150师师长的计划,下令150师原路返回。
可是意外发生了,150师机要科的一位电报员,在接收电报时发生了错漏,使得150师并没有接收到许世友将军下令沿原路返回的电报。
在此情况下,50军副军长关豁明强行以驻师工作组的名义下令,150师向北撤退,可以说这是一个错误的命令,而这仅仅是关豁明所犯的第一个指挥错误。
二营被围
原本为了加强150师的指挥能力,50军派出一个由3位副军职领导组成的工作组,分别是副军长关豁明、副军长刘忠和、和副政委侯培聚。
可是该工作组在实际指挥中,大有代替150师原指挥部的情况,150师所有重大战略决定,都需要征得工作组尤其是副军长关豁明的同意,而这也为448团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在关豁明的指挥下,3月11日150师三个团分成三列,齐头并进,而448团位于三个团的最西侧。
在撤退时,448团分成两部分,由二营作为第一梯队,团主力作为第二梯队,全团分成两部分开始撤退。
而448团撤退的路线,几乎和121师入越进攻的穿插路线重合,沿途地形复杂,道路稀少且多为喀斯特地貌,这给了越军埋伏我军的地理条件。
在经过一道峡谷时,448团二营遭到了越军的埋伏,面对有利地形和强大的敌军火力,二营虽然奋勇拼杀,但仍然损失惨重。
在遭遇敌袭后,二营立刻向团部上报,团部同时派出一连和八连支援二营,同时,团部立刻向师部汇报,要求改变撤退路线。
面对这种情况,师长决定全师立刻回援448团。
可是以关豁明为首的工作组,认为448团和二营均在夸大事实,关豁明更是用个人名义亲自电令448团二营独自突围,448团其余各部按照原定路线返回。
可以说,该工作组既未亲临视察前线,又盲目自信,不仅不采纳师、团意见,还固执己见,强行下达命令,更是喊出了“只准前进,不准后退”的口号。
而前往营救二营的一连和八连,也受到沿途敌人的阻击,自身伤亡惨重的同时,无法及时支援二营。
而接到团部命令固守待援的二营遭到了越军的猛烈进攻,在事实上没有援军的情况下,二营遭到了数倍于己的敌军围攻,在敌人炮火下损失惨重的二营不得不分散突围。
有部分二营官兵突围后,遇到了同属150师的449团和450团。
由于150师归属于41军指挥,41军立刻向150师电令询问448团情况,同时准备派出122师366团支援448团。
其实,在448团受阻之后,3月12日150师师长便准备向41军报告情况并请求增援,可关豁明否决了150师师长上报41军的行动。
在他看来,一旦部队出现战斗问题,就请示上级单位是部队作战能力不足的表现,更是会拉低指挥官的形象。
3月13日刘同声师长,再次起草电报,准备向41军报告,这次刘师长已经签发,可是,在送给关豁明审阅时,关豁明再次拒绝了。
然而,面对41军问询150师在14日回撤有何困难,关豁明仍然不愿将实情和盘托出。
面对纸包不住火的情况,关豁明起草的电报含糊其辞,“我150师448团,在12日清剿中,有部分人员失散,估计明日黄昏以前不能到达”。
在审稿时,为了达到大事化小的目的,关豁明还将“失散”二字去除。
面对这样含糊不清的电令,41军立刻便向广州军区请示,广州军区立刻回电询问150师,448团因何原因有部分人员不能在明日黄昏以前到齐。
“你师和448团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面对广州军区问询的压力,关豁明没有征求150师和448团的意见,而是向广州军区回复道:“我部可于今日回撤。”
得到关豁明所发的“150师电令”后,41军方面认为448团及下属二营已经脱离险境,便取消了366团的营救行动。
自此,二营和一连及八连彻底失去援军,在重重包围中被敌军逐步绞杀。
可以说,关豁明的一意孤行造成了此次二营及一连、八连的重大损失。
事件尾声
没有援军的二营和身为援军却也深陷重围的一连和八连均遭到重大损失,最终有542人失散、407支各类枪支丢失、各种火炮共计24门丢失以及其他军用物资。
此次战役失利,不仅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我军更是被俘虏219人,更是创造了我军成建制向敌军投降的先河,影响可谓极其恶劣。
在此次战役中,一连指导员冯增祥和八连部分被围士兵,面对越军的重重包围,深感突围无望,便向越军投降。
弹尽粮绝而投降在任何国家都是不应该受到苛责的情况,可是弹粮充足,建制尚在而投降,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次。
因此,在战后交换战俘时,这部分因主动投降而被俘的军人都被送上军事法庭,接受军法的审判。
一部分人不战而降,大部分人血战到底!
面对迟迟不能歼灭的八连残军,越军命令被俘的八连司号手前去劝降,而带领这支残军的正是八连副连长王立新,见到前来劝降的叛徒,王立新立刻枪毙了他。
最后经过一番血战,王立新多处负伤,壮烈牺牲。
这支43人的突击分队,最后仅剩2人因重伤被越军俘虏。
而二营同样损失惨重,面对敌人的重重包围,不得不化整为零,多次分散突围,而后二营仅有6人成功突围。
在此之中的肖家喜战士,更是在负伤情况下,凭借钢铁般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一路从越南爬回祖国。
战后,以关豁明为首的工作组也遭到了清算。
成都军区作出如下处理,50军副军长关豁明被撤职,50军副军长刘忠和被降职,50军副政委侯培聚被予以党内警告!
本文由“青史浩然”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