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鲤”为何突然火爆中国互联网?
“锦鲤”为何突然火爆中国互联网?
2018支付宝评选出的锦鲤(新浪微博)
【侨报记者刘结球10月29日北京报道】近日,一条“超级锦鲤”的故事在中国社交网络热传。一位作者在微信公众号发文讲述了自己从小到大的幸运经历,短短两日,阅读量达数千万,打赏也超过了10万元(人民币)。不少网民甚至因不能打赏而懊恼万分,无数人为求好运,在朋友圈多次疯狂转发该文。这一刷屏之势,不禁让人反问:“锦鲤”何时起从观赏性鱼种变成了好运代言人,又变成了商家营销的“金字招牌”,甚至是席卷全网的一种虚拟信仰?
各类“锦鲤”频繁刷屏
10月24日,这篇名为《在这个从小躺赢到大的女人面前,杨超越真的不算锦鲤……》的文章, 在微信朋友圈里刷屏。文章讲述了一个“90后”女生从小到大的幸运经历,比如买饮料“再来一瓶”连中8次,高考前正好翻到古诗鉴赏题考的诗,公务员考试时笔试成绩排在她前面的人面试迟到了,自己家被划到了雄安新区……
该篇爆款文章开头即点明作者一路走到今天就是靠“运气”。许多读者感慨如此好运,作者一定是被命运眷顾的“锦鲤”。
“锦鲤”横行朋友圈,已非一两日。2013年,一条“关注并转我子孙锦鲤图者,一月内必有好事发生”的微博爆红,至今仍在被转发。
“锦鲤”之风真正刮向商业是今年9月底中国电商支付宝的“寻找中国锦鲤”活动。奖单长达百米的抽奖福利将一位普通网民捧成“中国第一锦鲤”。该网民发微博感慨:“我下半辈子不用工作了”。
随后,中国各大社交平台立即跟上,各地锦鲤、高校锦鲤、游戏锦鲤、球鞋锦鲤纷纷出现,“锦鲤”一时间成为网民们膜拜的网红符号。
转发“锦鲤”值得谨慎
一种经常现身于公园池塘中的观赏性普通鱼类,怎么就在网上当起了好运代言人呢?
自古,中国就有“鲤鱼跳龙门”之说,喻人飞黄腾达,官运亨通。早期,锦鲤是皇家王宫贵族和达官显赫等家庭的观赏鱼,后来在民间传开,人们把它看成吉祥、幸福的象征。
如今,之所以火到这种程度,一个直接原因是商家的营销策略——以不高的成本打造了全民话题,获得巨额的流量,引发跟风浪潮。
一些聪明的营销账号也利用了“转发”这一点,获取“注意力”这一社交媒体时代最宝贵的资源。“锦鲤”符号就如同成了一个巨大的许愿池,人们用转发、赞赏的方式往里面投掷硬币,希望获得好运。
“锦鲤”最近很忙,但骗子也没闲着。在“锦鲤”风潮中,不少营销号和电信诈骗分子盯上了“个人信息”。网民们抱着美梦转发锦鲤,可能因为点击陌生链接、载不明软件等泄露了个人信息,损失了财产。
信锦鲤透露迷茫焦虑心态
“锦鲤”被推至一次全社会的高潮之后,也引来了不少专业人士的关注。
有调查显示,热衷转发锦鲤的群体是以“90后”为主的年轻人。他们或面临学业的压力,或是初入职场,对未来充满迷茫。而在这些梦想“躺赢”(躺着就赢了,表示即便不作为也能赢)的年轻群体中,“生活很辛苦,锦鲤是盼头”。
宾夕法尼亚大学传播学博士候选人方可成在分析这一现象时写道“它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症候”,锦鲤膜拜的出现或许意味着全社会的焦虑指数已达到一个高点。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张昕在接受大陆媒体采访时称,“转发锦鲤”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或未知的恐惧感,此外它也有一定的社交属性。
其实,经济学中的“概率论”解释了这种“好运”。有些人可能在一两个事情上比别人运气好,但人生起起落落,有高潮有低谷。对此,有网民感慨,真正的好运绝不是锦鲤转来的,而需要自身努力得来。如果只转发不奋斗,那么,转发锦鲤和转发高压锅没区别。(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