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人笔记里的《中俄密约》真相
清代人笔记里的《中俄密约》真相
1896年(光绪22年)6月3日,沙俄利用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后的困境,以“共同防御”日本为诱饵,诱使清政府派遣特使李鸿章与俄国外交大臣罗拔诺夫、财政大臣维特在莫斯科签订了《御敌互相援助条约》。这个条约又称《防御同盟条约》,史家一般称为《中俄密约》。
条约共六款。一是约定日本如侵占俄国远东、中国或朝鲜土地,两国需举全部兵力共同应对;二是任何一国不得单独与日本议和;三是战时中国所有口岸对俄军开放并提供军需;四是黑龙江、吉林建铁路与俄连接;五是允许俄国通过第四款所说的铁路运兵及军需,不论战时平时;五是条约年限为15年。
后人所绘《中俄密约》谈判场景
这个条约的利弊,史家已有公论。这里只说清代时的历史当事人对这个合约的看法。清人笔记《外交小史》在“中俄密约真相”里,开篇点题就是:
中俄密约者,瓜分中国之先锋也,而其机实自中东之役启之。
此前,清廷即危机四伏,内部千疮百孔,民变四起,满朝上下尚未完全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一部分睁眼看到了世界的人搞起了洋务运动,其成色却没有检验,还是有点自得。及至甲午战争中大败,引以为傲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上到慈禧,下到知识分子,全部惊惶失措,惶无所依。
溺水的人抓住一根稻草,就以为是一根粗大的圆木可以救命。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的清廷,被打得遍体鳞伤后,无力反抗,就想拉个大个子来帮自己,至于这个大个子是真能帮而非损自己,无暇考虑。封疆大吏、两江总督张之洞以电文上奏清廷:
若以赂倭者转而赂俄,所失不及其半,即可转败为胜。惟有恳请饬总署及出使大臣,急与俄国商订密约,如肯助我攻倭,胁倭尽废全约,即酌量划分新疆之地,或南路回疆数城,或北路数城以酬之,许以推广商务云云。
《外交小史》认为,张之洞是《中俄密约》最初的建议者。在这封电文里,张之洞的底线划得很低,以割让土地的为酬劳,引俄军入境,对抗日本。要知道张之洞可是朝廷重臣,他的看法举足轻重。由此可见,清廷被日本打到了什么程度?满朝上下都失去了理智,全然不管是不是前门驱狼,后门迎虎,失去的只会更多。
晚清名臣李鸿章
光绪21年(1895年)二月,李鸿章以全权大臣身份赴日议和,事前与各国商议。俄国大使喀希尼说,俄国能够对抗日本,但清廷要对俄国开放东北边防并允许俄军随意进出。
这对任何一个主权国家来说,都是不可接受的,但李鸿章同意了。到了后来,俄国联合德国、法国,强迫日本归还辽东半岛给中国成功后,即要求中国履行这个约定。谁知李鸿章被光绪帝罢了职,俄国人只得暂缓。
光绪22年(1896年)春,俄国沙皇举行加冕大典,遍邀各国政府前往祝贺。本来清廷打算派曾任山西、安徽、广西巡抚的王之春前去,因为他曾出使俄国,按说这个安排是恰当的。但喀希尼以沙皇加冕大典极为隆重,需以一国名臣参加,王之春份量不够为由,请求清廷派李鸿章前往。而更早之前,喀希尼知道了清廷的实权在慈禧太后而非光绪帝手中,李鸿章属于太后派,就已经贿赂太监在慈禧那里说李鸿章的好话,意图让他复职,以便执行早前他与李鸿章约定的开放东北边防约定。
喀希尼成功了。李鸿章临去俄国前,入宫请示,慈禧太后与他密谈了半天,定了调子。李鸿章抵达俄国圣彼得堡后,俄国人为防消息走漏,以发行国债之名,派财政部长与李鸿章谈判,避开了外交部长。因为其时各国使臣云集,外交部长与清廷代表李鸿章如果不出现,容易引起各国猜测。
《中俄密约》在莫斯科签订。李鸿章签订条约后,前往欧洲游历,1896年7月,喀希尼拿着条约,直接去了总理衙门,要求清廷盖章确认。蒙在鼓里的光绪帝大怒,坚持不肯承认,说:
是举祖宗发祥之地,一举而卖与俄人也。
但光绪帝没有抗住慈禧太后天天催促盖章承认的压力;喀希尼也在俄国使馆门前摆上了行李车,一副不肯签约就收拾行李下旗回国,不再支持清廷抗日的样子。1896年9月30日,光绪帝正式批准了这个条约。
《中俄密约》的签订,开启了日本、沙俄在中国东北的争霸。此后数十年,日本、沙俄在东北大打出手,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命丧于两国战火。沙俄获得了西伯利亚大铁路穿过中国领土直达海参崴的特权,进一步深入和控制中国东北地区,大大加强了其在远东争夺霸权的地位。日本人也没有吃亏,反正有没有这个条约,它都要侵略东北的,只是压力大了一点,主要对手由清廷变成了沙俄,但以清廷其时的实力,有没有这个条约,日本人迟早都要与沙俄对撞起来,沙俄万万不会坐视日本在东北坐大。只有清廷,狼没有赶走,却引入了虎,且从法律地位上正式给了沙俄在东北的特权,埋下无穷后患。
张之洞画像
国是家的集合,家是国的微缩。家之上的国,有法律做底线,道德为导向的软硬约束,居于其间的个人和家庭,尚有一丝回旋余地;而国与国之间,却更多地遵循丛林规则,清朝时的国际社会这种情况尤为突出。民间俗话说“人穷志短”,这里的“志”不仅仅是指理想、志向。“志短”更多的是无力感。
清廷在甲午战争中被打得找不着北,病急乱投医,只管暂时止血,解燃眉之急,更长远的利益就顾不上了。公正地说,其时的清廷大臣应该也不是故意如此为之,就算从他们自身利益出发,可能也不想这样干。张之洞的目的恐怕也是暂时止痛,担心失血更多,清廷就完了;李鸿章与沙俄签订《中俄密约》,其目的恐怕也不仅仅是保住自身权位,更多的是着眼于在他看来的清廷长远利益,何况还有慈禧的授意?不然他为何被史家称为大清的“裱糊匠“?
战场上得不到的,谈判桌上也肯定得不到。历史的斑斑血泪,历历在目。
参考文献:外交小史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