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满腹才情融入一本书
将满腹才情融入一本书
本文转自:自贡日报
将满腹才情融入一本书
——自贡籍青年作家易小荷和她的《盐镇》
易小荷手捧自己的新书,回忆那些待在仙市古镇的日子。
易小荷与著名作家阿来一起在成都参加《盐镇》新书分享会。
□周云2023年初春,自贡籍青年作家、资深媒体人易小荷的《盐镇》问世。该作品刚一问世,便进入《中华读书报》月度好书榜。不到3个月时间,《盐镇》已重印6次,这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是难能可贵的。这是一本深入、写实、细节丰富、问题意识鲜明的非虚构佳作。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敏感、对见闻与思索的文字表达,赋予这部作品以田野调查和文学兼有的文本质感。作者在故乡自贡的仙市镇住了一年,关注镇上人(特别是女人)的日常,在当地采访上百位居民,选取记录从十几岁辍学的少女到耄耋老妪等不同年龄段女性的人生经历。“这样的小镇,特别适合作为一个样本,用以管窥更广阔的真实中国的面貌。”小荷在书中这样写道。近日,笔者与易小荷取得联系,听她讲述与《盐镇》相关的故事。A.做一个忠实的历史记录者易小荷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发表了第一篇作文,从此与文字结缘。2008年起,她担任《体育画报》中文版主笔,先后接受过《都市主妇》《深圳青年》《瑞丽》《女报》及北京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采访;两次获得CBA好新闻一等奖;曾为《北京青年报》《时尚先生》等多家报纸和杂志撰写文章及专栏;相继在《体育快报》《南方体育》《体坛周报》供职。然而,有谁能想到,她曾去过一所民办中学当老师,月薪300元,曾经睡过水泥地,绝望的时候,还趴在被窝里给远方的好友写下诉苦的万言书。她辗转去深圳,做过前台、秘书;初上北京,第一份工作是网站编辑,跑篮球这条线。她清楚地记得自己在做好网站编辑工作的同时,冒着大雪,在北京最冷的天气里一场场地跟着球队训练和比赛。因为没有钱,常常是公交车转地铁再走路,天还黑着就出门,在雪地里留下一串清晰的脚印。她还曾采访2001年北京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2002年釜山亚运会、2002年9月印地安那波利斯男篮世锦赛。2002年12月至2003年4月,驻扎休斯敦“大本营”,见证姚明征战NBA的整个赛季;2004年采访雅典奥运会;2005年至2007年四次前往美国采访NBA常规赛、季后赛、总决赛,以及采访日本世锦赛,并多次跟随中国男篮国家队前往欧洲。通过历练,她的性情文字也博得了同行们的肯定。在她笔下,灌篮高手有血有肉,充满生活情趣。她不仅成了篮球新闻报道方面数一数二的大腕,也和大部分她接触过的知名篮球运动员成了哥们儿。一天,一个陌生的读者给她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你的专访充满感性和激情,也为体育运动的人性化作出了独特的铺垫,我们因为你的报道而更加爱看体育比赛,爱看体育报纸。那一刻,易小荷深刻意识到,全身心奉献自己,去做一个忠实的历史记录者,是多么的值得。她小时候,父亲易浩曾在《盐都文艺》做兼职编辑,每次有文艺青年聚会时,父亲都会带上她。易小荷一边吃吃喝喝,一边听父辈们聊诗歌,她说自己就是被文学滋养长大的小孩。文学象征着美味和美好,后来成为她生命中唯一的光亮。如今,易小荷的父亲也成了她的忠实读者。2010年岁末,父亲得知她的《NBA七宗罪》出版发行,给她写了一封信。信中表示,“记得小时候,你说‘将来想成为一个作家’,对此我却哑然失笑……我知道,你是尽忠职守的记者,从做记者的那一天起,我常看见你背负着沉重的行囊,跋涉于茫茫沙漠,穿行于冰天雪地……身为一介平民的父母,自己尚且忙碌,又哪有能力来安排你的工作,来设计你的命运呢?荷儿,我们也只能默默地注视你,注视你沉浸在书海之中,注视你孑然一身,南去深圳,北漂京城……”易小荷唯一承认自己比普通人更擅长的一点就是能吃苦且勤奋。北漂是一段非常苦的经历,租住在没有窗户的房子里,洗澡需要拿着脸盆去很远的公厕,但这些并没有把她难倒。直到2015年,易小荷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经历了人生的“灰暗期”。传统纸媒转型的焦虑让她十分迷茫。动了转型的念头后,每个伸向她的邀请都能带来不错的职位和物质回报,但都不是她真正想要的,她仍想做与文字有关的事儿。一位作家朋友将易小荷从泥潭中拉出来,提议一起做个公众号。她答应试试。3个月后,“七个作家”启动,但最终一切化为零。2021年,易小荷在网络上写下《不想告别的告别》,“骚客文艺”也没能熬过第四个春天。创业失败后的易小荷来到故乡自贡的仙市古镇,打算写点什么,不为别的,只为做点有意义的事。这不是易小荷第一次迎难而上。无论辞职投入自媒体创业还是写作,她都放弃了平坦的康庄大道,走进一条充满未知且崎岖的道路。“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是小荷的选择。B. 关注小镇女性“锈迹斑斑”的生活打开地图查看仙市镇的地址,会发现下面一片空白。经年的水灾火灾导致镇上的一些老人家里连照片都没有。易小荷很想了解这些空白,而女性作为弱势者,是打开这些空白最好的切口。关注掩藏在历史尘埃之下底层女性的命运,并不是易小荷一时的心血来潮。她一直在用心关注着平凡人“锈迹斑斑”的生活。非虚构写作的准备过程不仅耗费心力,还要时刻面对自己内心的“撕裂感”。受访者讲的都是自贡土话,写作时,易小荷常感觉自我“分裂”出两个人,一个听着录音难过得流下眼泪,另一个则不断提醒自己要从情绪中抽离出来,做一个冷静的记录者。和小镇里的很多女性接触后,易小荷发现,她们用漫不经心的口吻说着令人心如刀割的故事。据易小荷观察,面对无休止的家暴、争吵、贫穷是小镇女性的常态。她说:“无论是做家务还是照顾孩子,甚至照顾孩子的孩子,都是女性在操持。每次赶场,也几乎是女性背着沉重的背筐。女人在这里承担了基本所有的家庭责任和艰难生活。镇上的男性每天游手好闲,最喜欢喝酒、打女人……”原本居住3个月的计划被推到了1年多,易小荷与数百名女性聊天,请她们吃饭、参加她们的婚宴、参加葬礼,尽可能地融入当地生活,成为“她们”中的一员。随着采访的人越来越多,易小荷越发心疼,却又无法言说。因为她们根本不觉得自己苦,这就是她们的日常生活:家暴是稀松平常的,离婚是可耻的,当地风俗文化就像一堵厚墙将女人遮蔽起来。易小荷在内心发誓一定要写下来,让大众看到被长久忽视的她们,这是作家唯一能够做到的关怀她们的方式。最终,易小荷“打捞”出12位女性的故事。全书以年龄做降序,时代做升序,自92岁的陈婆婆始,到不满20岁的女孩黄欣怡终,构成了一个以“不同的女性和命运搏斗”为主线的闭环。C. 作品受到名家高度肯定《盐镇》甫一问世,便得到了罗新、梁鸿、李海鹏、许知远、伊险峰等诸多媒体人、学者、作家的推荐。上架后,便蝉联当当纪实文学新书榜第一名。媒体人伊险峰在读后感慨道:“它蕴含的丰富性必将让‘盐镇’在文学和文化史意义上留下一席之地。”评论人张敞则说:“易小荷可以凭借《盐镇》居于最好的非虚构作家行列。”《盐镇》出版后,被很多读者贴上“女性主义”的标签,但易小荷推崇不掺杂个人情绪和主观倾向的“冷静写实主义”。因为,这本书并非仅仅关注女性的命运,更是一曲乡下人的悲歌。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罗新将易小荷称为“今天许多的太史公之一”。他认为易小荷并非仅仅是女性作者,也是有责任感、时代感、使命感的作家,能够关注到最容易被社会忽视的那一群人。2023年4月2日晚,成都市芳华街28号,《盐镇》新书分享暨对谈会在此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阿来在会上表示,如今,成功主义盛行,而这样一本书的出现,是在提醒大家,这个世界除了成功人士以外,还有普通人。易小荷则说,在古镇度过的每一天,她都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小镇的颜色,了解当地的鱼类、植物……这些繁复的细节构成小镇这幅“工笔画”中的每一笔线条与渲染。她要保证写作时,尽可能还原当时的场景,天气的变化、空气的味道,每一个字都要有当地的气息,形成盐镇特有的质地。她将自己的满腹才情都融入这本书里,现在依然会经常梦到自己还在镇上,伸出手臂拥抱这些女性。她觉得将她们写出来,可以增加她们被看见的可能性,让所有关切女性命运、关心女性权利的朋友,一起来想想可以为她们做点什么。“仙市古镇——几乎就是我想要找的那种既可以快速切断过去,又可以在陌生感中收揽注意力的地方。”这是易小荷在新书《盐镇》推送文章里所写。一部古镇女人成长的辛酸奋斗史,足以在其中瞥见她们的爱恨情仇。阅读《盐镇》,容易让人梦回旧社会,或者直接搁浅在没怎么开化的蒙昧年代。从非虚构纪实文学的角度讲,古镇一定得感谢易小荷的记录存史,这也是《盐镇》的意义所在。那些鲜活的故事与惊心的侧面,丰富了仙市古镇的内涵。对易小荷而言,这是她在体验似曾相识又相当陌生的生活,像局外人一样保持着对盐镇的好奇。当她深层接触12位苦命女性后,觉得每个人的故事都惊心动魄。“走进这里之后,看得见颜色,听得到哭声,闻得到炊烟,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灶台上烟熏火燎的墙画,展开来尽都盐渍斑斑。”易小荷表示,“她们经历了那样多的苦难,我为她们而感伤而悲悯,不敢隔岸观火。”一个作家的气质,决定了作品的气质。文学是人学,写出鲜活的“盐镇人物”是作品的关键和魅力所在。《盐镇》写出了古镇女人的勤劳友善、坚强抗争和敢爱敢恨敢担当的诸多品质。易小荷说,关于写作的命题,她前半辈子写的都是男人,今后想多写写女性和她们的命运。如今,她已经找到自己的另一个坚定的支点,她想走得更远一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