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鱼王》-大山深处的鱼味
《寻找鱼王》-大山深处的鱼味
还没关注?快来点这里
鼓屏162,《福建教育》杂志官方微信
《寻找鱼王》讲述的是一个8岁的孩子去苦苦寻找“鱼王”学习捕鱼手艺的故事。在深山村落里,家家户户流传着“鱼王”的传说,却从没有人见过他的真面目。在父亲的陪伴下,出门远游的“我”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老鱼王,也从老人的口中得知了鱼王家族一段精彩离奇、不为人知的民间传奇历史。在这段故事中,男孩经历了爱与人生的洗礼,最终成长为鱼王传人。
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故事?作家张炜有他自己的思考。“现代的孩子生活在网络时代,这个时代让孩子博学,也让孩子无知。比如关于大自然的真实感受、肌肤摩擦中才能产生的一些情愫,在这个时代是稀缺的。我认为,这是人类生存的大不幸。讲述真正具有原生性的大地故事,大概是必须要完成和领受的一个时代任务。”张炜说。
张炜说:我也在思考,鱼王是什么
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的张炜从小生活在海边,他的童年记忆中原本是不缺“鱼”的,不过在山区里生活的一段童年经历,让他生动地描绘了在干旱缺水的大山深处,鱼是如何作为一种稀有而奢侈的食物存在着,具有顶尖捉鱼技术的“鱼王”又象征着何种不同寻常的本事和身份。
“就在几年前,我还遇到了一个被当地人称为“鱼王”的老人,他的捉鱼本事大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书中写的捕鱼的情节,比如在冰上捕鱼等事情,甚至不是听来的,而是我的目击和亲为。”张炜说。
在故事中,男孩一心想寻找“鱼王”的最初动机,无非是源自对吃鱼的渴望,立志成为一位抓鱼的能人。当男孩终于在两位“鱼王”的人生经历中参悟成长,决心成为一个“大鱼”的守护者。在记者看来,寻找“鱼王”的意义,最终在改变中走向回归和升华。
“不同的人对‘鱼王’有不同的期许,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命名。关于什么才是‘鱼王’,到底这个孩子最后找到的是不是‘鱼王’,一万个读者或许会有一万个看法。”张炜说。
在儿童文学研究者、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方卫平看来,“鱼王”的名号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传奇感的符号。尽管随着作品叙事进程的展开,它原有的传奇内涵不断为现实的合理解释所取代。那些需要时间来慢慢琢磨和体味的人生命题,它们是“鱼王”师傅从写满欲望的世俗生活中领受的深刻教益,也是他希望“我”日后能够领会、继承的人生经验。
“什么才是真正的‘鱼王’?我也在思考。”张炜说。
专家: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不止写给孩子
什么样的作品才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张炜认为,一部所谓的少年书籍,如果成年人看了觉得肤浅无趣,那就不仅不算是好的“儿童文学”,而且很可能根本就不算什么“文学”。文学的固有魅力不会因为儿童的喜爱而消失,相反它只会因为儿童的喜爱而更加焕发出来。
“以《寻找鱼王》来说,这显然不是一部以悬念性见长的儿童小说,故事讲的不是一个关于初出茅庐的少年如何征服世界的成长叙事,而是初涉世事的少年如何在成长中学习一种面对世界的恭敬之心。”方卫平认为,这样一份恭敬之心正从现代社会的超快速运转中不断逝去,将这一精神的底子还给作为人之初的童年,或许正是包括儿童文学在内的童年文化事业无从推卸的职责。
文丨高洁、王新明,转载自新华社
图丨来自电影《海洋之歌》
在这里,打开教育生活
鼓屏162微信号:fjedugp162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