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强-一个被称为氐羌故里 汉江源头的山水县城
宁强-一个被称为氐羌故里 汉江源头的山水县城
宁强县城全貌
宁强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隅,北依秦岭,南枕巴山。全县辖21个镇269个行政村。宁强地处秦岭和巴山两大山系的交汇地带,境内东南高,西北低,中部有五丁山隆起。宁强雨量充沛,空气湿润,大部地区属暖温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降水强度大,年降水量最高达1812.2毫米。
宁强县是一个南北交汇、襟陇带蜀的山区县,是大西北进入大西南的主要门户和黄金通道。宝成、阳安铁路纵横县境,108国道、西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是汉江的发源地,素有“三千里汉江第一城”之美誉,2015年11月宁强县被中国民协评为“中国羌族傩文化之乡”。
2018年9月25日,获得商务部“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
氐:
古代民族名。汉、唐时分布于今陕、甘、川、滇等省,从事畜牧和农 业。十六国中的前秦、后凉即氐人所建。其后,大部与汉人同化。
羌:
羌族源于古羌,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古羌对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民族语言为羌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分北部和南部方言。
羌族自称“尔玛”或“尔咩”,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黑水等县以及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其余散居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绵阳市的平武县以及贵州省铜仁地区的江口县和石阡县。大多数羌族聚居于高山或半山地带,少数分布在公路沿线各城镇附近,与藏、汉、回等族人民杂居。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羌族总人口数为309576人
羌族源于古羌。古羌人以牧羊著称于世,不仅是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羌”,原是古代人们对居住在祖国西部游牧部落的一个泛称。东周时期,西北的羌人迫于秦国的压力,进行了大规模、远距离的迁徙。
宋代以后,南迁的羌人和西山诸羌,一部分发展为现在的羌族,保留了羌的族称
羌人一词,与传统的提法在含义上有很大的区别。一般所谓的羌人,多是指汉代以後的西羌部落,那其实只是羌人发展程度更低的、后起的一支,主要居于河湟之间,因先前同外族接触较少,故血统较纯,更倾向于属黄种人的汉藏一系,由于这支羌人在汉代尤其是东汉时与汉人争战不已,所以汉人后来便将他们视为羌人的代表;而在先周时期,羌人则属于西戎,同殷商甲骨文卜辞中频频出现的“羌方”以及商周时期见诸文献的“羌戎”、“姜戎”等近似,都属西戎中的一支,他们都不是纯粹的汉藏部落,而是带有或多或少的印欧血统。这一点从周、羌同犬戎之间的关系可以更清楚地看出。
周人在始祖时期即与姜姓世为婚姻,姜姓为炎帝氏族的后裔,周人则称自己为黄帝氏族的后裔,姬姓,传说两姓同源而异流,因此周人祖上必与炎帝族有很深的渊源关系。而从姬水、姜水的地望来看,这一支羌人从一开始就并非纯粹的汉藏部落,很可能杂有来自西、北的印欧因子;周人立国后,犬戎颇强盛,周与犬戎时战时和,并同一些附属于犬戎的小国建立了婚姻关系,例如,时常与周人通婚的有辛氏就以盛产美女而著称,而辛国实为犬戎的支族,可能属吐火罗人。
羌人在文化上也接受了许多印欧人的风俗,例如葬俗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先秦时期的文献如《墨子》、《列子》等都提到,氐羌人是实行火葬的,案火葬并非汉藏人的习俗,而是出自印欧人,例如印度-雅利安人就在相当长的时期一直实行火葬,而伊朗-雅利安人在拜火教流传前也是实行火葬的。由于葬俗的关系,羌人乃至西戎人的遗骨很难保留,今天确定为先秦羌人文化遗存的一些考古遗迹如寺洼文化、辛店文化等都位于河西走廊,期间发现了不少装骨灰的陶罐,但遗骨则很少,仅有的几个经鉴定认为是“蒙古人种”,但这大约并不是实行火葬的羌人的遗骨;而其他的文物遗存则同新疆地区的许多已确认属于印欧人遗存的文物的风格更为类似,因此,羌人同印欧人的密切关系在考古发现上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证据。
汉江又名汉水,是长江的最大支流,发源于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现代水文认为,汉江有三源 ,中源漾水、北源沮水、南源玉带河,均在秦岭南麓宁强县境内。中源漾家河,发源于宁强县境内大巴
山北坡五丁关---陈家大梁一带的石钟沟;南源玉带河,发源于宁强县西北箭竹岭水池垭,境内干流长87.5公里,流域1022.8平方公里,于炭场市附近与中源相汇,全长101km,流域面积831km2 ;北源沮水河 ,发源于西紫柏山,在沮水铺与中源相汇 ,全长124km ,流域面积1717km2 ,三源相汇后为汉江。
汉江源头原始资源保存完好,动植物资源丰富,物种繁多,列入国家保护的珍惜植物有银杏、天麻、红豆杉、香樟等10多种,有豹、白鹤、黄鹂等飞禽走兽200多种,具有较高科学价值。还合并图册
有海底生物历经数亿年地壳运动、地热煎熬、高温高压而形成的远古海洋生物化石。包括了珊瑚化石,三叶虫化石、海百合化石,还有一种笔石的化石,非常的丰富,反映了据现在四亿三千万年前后,这里是一个广阔的海洋环境。2011年6月18日,宁强县新华书店职工在该单位院内鱼池中发现大量疑似距今约6.5亿年、被列为世界最高级别的"极危生物"---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罕见桃花水母,间接证实了远古汉江源头为海洋的说法。
主要风景区:
汉江源头宁强县旅游资源丰富,是羌氐族故里,主要景区有以汉水源森林公园、天湖、草川子风光为主体的"汉水源自然生太风景区";以汉水源头、金牛古道、大鱼洞、祥龙洞为主体的"大安金牛古溶洞峡谷文化景区;以嘉陵江沿岸三国唐宋遗址遗迹、白龙湖、青木川古镇为主体的"青木川古镇旅游区"。
1、羌族文化博览园景区。位于宁强县城东山观,是以古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载体的历史文化、民族特色的"大观园"。是陕西唯一一个羌民族博物馆,羌文化保护中心基地和羌族风情旅游景区。
2、汉源风景区。位于汉源镇马家河村。景区距宁强县城10公里,沿108国道可至。属原始森林、瀑布、碧潭、奇石、秀水构成的原生态自然风光景区。主要景观有圆潭子瀑布、观曹瀑布、云汉瀑布、圆潭、观曹潭、汉源潭、石梯子、观瀑台、香樟林、一碗水、手爬崖、石桩湾等。
3、汉水源森林公园。景区距宁强县城8公里,面积2810公顷,包括老林沟、金刚峡、香坝、公主坟四个景区和一个森林狩猎场。园内万亩森林苍翠清幽、松海漭漭;月亮湖,晶莹剔透,鸟语花香;十里金刚峡叠嶂险峻、势如剑开;高耸红石梁东西横亘,势如盘龙;瀑布、碧潭、溪流等水体景观清秀妩媚,姿态万千。
4、草川子风景区。位于县城东南60公里,宁强县毛坝河镇境内。景区集山、水、石林、房、坝、峰、洞、路于一体,风景原始自然,景色各异,是大自然赐予人间的浓缩盆景。主要景点有九顶山原始生态林、"千亩石林"、"万亩杜鹃林"、深山瀑布群、大型溶洞群、"三家寨"、秋山红叶等。
5、青木川古镇景区。位于宁强县青木川镇。古镇以明清代古建筑、电视剧《"一代枭雄"》原型人物魏辅堂和以金丝猴、猕猴、羚牛为代表的青木川自然保护区为文化旅游资源,集古建筑、古摩崖、古祠堂、古寺庙、古题刻等为一体,2010年10月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
6、白龙湖景区。位于宁强县广坪镇。白龙湖为四川北部宝珠寺水库扩容后形成的湖泊。总面积约73平方公里,湖岸林木葱郁,山奇岭峻,湖光山色,清雅怡人,湖中特色银鱼,通体透明,肉味上佳,湖中游船穿梭,宛如画中。
7、三泉龙门洞风景区。位于宁强县阳平关阳广公里6公里处,是通往九寨沟、白龙湖、青木川古镇的必经之路,景区面积3.5平方公里,以"三洞、三峡、三泉、三潭"为中心,唐宋文人墨客在此多有题咏,在龙门洞两壁有历代摩崖题记和嵌碑,记录着文人骚客游览龙门洞时的欣喜和文思泉涌,可惜经数百年之风侵水蚀,很多已不复辨认。只有苏在廷所撰写的《龙门洞》石碑至今犹存,生动再现了800年前龙门洞的绝妙景色,晚清学者魏源以"天下洞壑之奇,莫过于此"称赞龙门三洞绝妙景色。
8、大渔洞自然风景区。位于宁强县大安镇北约10公里,沿宁强至略阳路可直达。大渔洞内有石门、石笋、石树、石林等钟乳石,洞套洞、洞连洞,洞底飞瀑倾珠而下,暗河清澈见底,犹如龙宫仙境。
9、祥龙洞自然风景区。位于宁强县大安镇108国道金牛峡边。祥龙洞西进东出,空气流通,迂回曲折,一步一景,一洞一层天,,当你登上云梯,步入"天廷",以过险潭,再进地宫,让你饱尝惊奇、欣喜、刺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