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猫腻笔下的《庆余年》,浅析古代鸿胪寺是一个什么机构
从猫腻笔下的《庆余年》,浅析古代鸿胪寺是一个什么机构
从猫腻笔下的《庆余年》,浅析古代鸿胪寺是一个什么机构
看过《庆余年》的对鸿胪寺少卿辛其物印象深刻,但是你们知道鸿胪寺少卿在古代是什么职位吗?
当然了,能够做到鸿胪寺少卿的位置,辛大人还是有些能力的,比如面对与外国使团的谈判工作!用他教导范闲的话来说,谈判就是要讲究语言艺术,要有雅量,要彰显大国气量!
鸿胪寺是唐宋时期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统一化的管理的外交部门,除去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职能之外,鸿胪寺最主要的职责就是掌管本国的外交事宜。其实在历史上一直存在这样一个部门,毕竟每一个朝代都必须要和周边的其他国家进行外交礼仪活动,只不过到了唐朝之后才真正的产生了这样一个专门的机构并命名为鸿胪寺。尤其是唐朝作为一个鼎盛时期的朝代,它真正的做到了让八方来贺的地步,所以唐朝时期鸿胪寺作为一级外交机构所要担负的责任是非常重的,鸿胪寺一直是非常必要的一个存在。
鸿胪寺名称的演变过程
根据《汉书》记载:“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及郡邸长丞。”也就是说,在最早也就是周朝的时候,其实已经出现了外交部门只是那个时候并不叫做鸿胪寺。在汉景帝掌权的时候被更名为大行令,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第一次出现了鸿胪这两个字,后来这个掌管外交的部门曾经被多次更改名字,直到后来才逐渐确立下来,被称之为鸿胪寺。在唐朝初期的时候,鸿胪寺是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机构被设置出来的,虽然后来经过多次改名,但最终还是把最初设置的鸿胪寺这个名字保留了下来。
在鸿胪寺这个机构的名字被多次更改名称的时候,其中的领导者,也就是鸿胪寺里的最高长官的名称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根据《汉书》记载:“武帝太初元年更名行人为大行令,初置别火。王莽改大鸿胪曰典乐。初,置郡国邸属少府,中属中尉,后属大鸿胪。”在鸿胪寺这个机构中,大鸿胪就是整个鸿胪寺的最高领导者 他掌管各路诸侯以及其他国家与中央的交流问题,同时一些大型的礼仪活动也是需要这个部门进行参与的。《后汉书》这样记载过:“大鸿胪,卿一人,中二千石。丞一人,比千石。”大约是在神龙元年的时候被改成鸿胪寺这个名称就再也没有改变,从这次之后唐朝以及宋朝整个时代一直沿用了鸿胪寺这个名称。
汉唐时期的鸿胪寺职责
根据《后汉书》记载:“大鸿胪,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诸侯及四方归义蛮夷。其郊庙行礼,赞导,请行事,既可,以命群司。”鸿胪寺所要负责的主要是外交工作,所以它们的组成与内部结构都是为外交活动所准备的。当时他们所要负责的外交不仅仅是和其他的不同国家进行对接活动,同时一些藩属国和诸侯等都是需要他们进行交接的,同时他们要根据本国与这些人之间不同的关系进行一些区别对待,这些工作都是鸿胪寺需要准备并负责的事务。除了这些外交对接活动之外,一些葬礼活动也是需要他们进行安排,这些葬礼基本上都是一些凶仪,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和外交是有一些关系的。
诸侯王进入都城的时候也是需要鸿胪寺这个部门进行安排的,四方来贺的种种事宜都需要这个部门进行安置。《后汉书》是这样记载的:“诸王入朝,当郊迎,典其礼仪。及郡国上计,匡四方来,亦属焉。皇子拜王,赞授印绶。及拜诸侯、诸侯嗣子及四方夷狄封者,台下鸿胪召拜之。王薨则使吊之,及拜王嗣。”可以说汉唐时期的许多诸侯王的一些事情都是由鸿胪寺来解决的,对于当时的中央政府来说,这些诸侯王虽然也算是自己的臣民,但实际上是可以当做外邦用外交礼仪来进行处理的,毕竟那个时候的诸侯王所拥有的权利和一个番邦的首领没有太大的区别。
根据《新唐书》记载:“殊俗入朝者,始至之州给牒,覆其人数,谓之边牒。... 乘传日四驿,乘驿者六驿。供客食料,以四时输鸿胪,季终句会之。”当时但凡有一些例如藩属国成员以及诸侯王等外来人员进入都城的时候,都需要鸿胪寺的人员进行检查,他们主要检查的是这些外来人员的身份以及他们所带来的物品。在这些人进入都城之后,负责接待他们的也是鸿胪寺的人员。在这些人离开的时候,也需要鸿胪寺的人员为他们准备好礼物,去护送他们安全的回到自己的国家和地区也是他们需要负责的事务之一,甚至在某些必要的时刻他们还需要作为使者去到这些国家。据《新唐书》记载,当时的鸿胪寺对于这些外来人员具有这样的职责:“中国有报赠、册吊、程粮、传驿之费,.. ..视其地远近给费。""西南蕃使还者给入海程梁,西北诸蕃则度渍程粮。”
鸿胪寺要担任的绝对不仅仅是一个接待客人的工作,他们在接待那些外来国家的人员时,还要负责向他们询问他们国家的地理人文情况以及国家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毕竟这些人很有可能在下一刻就变成了自己的敌人,知己知彼也是当时鸿胪寺的主要职责之一。《新唐书》这样记载过“凡蕃客至,鸿胪寺讯其国山川、风土,为图奏之,副上于职方;殊俗入朝,图其容状,衣服以闻。”也就是说,当时他们的地理人文还有他们的民俗风尚等等,都是需要鸿胪寺的人员进行询问和记录的内容。甚至在唐朝时期,唐太宗曾经派遣鸿胪寺的许多人前往那些藩属国,去了解他们的政治结构以及地理人文情况,在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一种行为。
唐朝在进行外交活动的时候,与其他朝代所不同的一点就是它对于许多藩属国都采取了一种比较平等的姿态,要知道当时唐朝的鼎盛在许多藩属国里的记载之中都可以看得到,而因为当时唐朝和胡人这些外族之间的交流和通婚情况很多的原因,所以当时唐朝的中央对于这些分数都比较宽容,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曾云:“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部落皆依朕为父母。”当时唐太宗之所以这样说,除了唐朝本身十分强大的原因之外,最主要的是当时唐朝的民风就是大气开放,对于他们来说看不起这些蛮夷人是非常没必要的行为。因为唐太宗对于外交活动的重视,使得当时的鸿胪寺也成为了炙手可热的一个政治部门。
明朝时期的鸿胪寺
根据《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记载:“皇后仪注.先期三日斋戒,遗官祭告天地。宗庙,用香币酒脯行。献礼前一日,礼部同鸿胪寺官,设诏案于奉天殿中。”明朝时期的鸿胪寺相比于唐汉时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明朝时期的鸿胪寺的职责显然更加的复杂而多样,明朝的鸿胪寺在礼仪方面的作用显然更大一些,相比唐朝来说,明朝鸿胪寺在外交方面的职能反而得到了削弱,这可能和明清时期相对封闭的政治环境有一定的关系,明朝大部分时期一直是在与外邦的许多国家进行战争,所以和平时期深受重用的鸿胪寺反而没有那么重要了。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记载:“礼部进亲王冠礼仪注一。习仪前期,各执事官于奉天门前东房,习仪三日。陈设前期,鸿胪寺设皇子五位冠所于奉天门前东庑,左顺门之北;设节案香案各一于庞内之北;正中设冠席 五于东阶之上,西向设醴席五于西阶之上”在明朝鸿胪寺的作用部分都发挥到了礼仪制度方面,一些王亲贵族以及皇帝的各种形式礼仪都需要鸿胪寺来主持安排,相比于外交礼仪来说,他们大多数时间都在为皇亲贵族准备各种典礼形式。
同时,因为明朝鸿胪寺的职责开始变得复杂多样的原因,当时明朝的鸿胪寺政治地位也在不断的下降,相比于唐朝的一流政治机构地位来说,明朝时期的鸿胪寺和其他处理杂物的部门没有太大的不同。明朝时期专门的处理外交事务的部门已经不再是鸿胪寺了,虽然鸿胪寺保留了流传下来的一些外交职能,但究其根本来说,它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它和唐汉时期的鸿胪寺已经不再是同一个政治机构了。
一家之言:
鸿胪寺作为古代的一个外交机构,在最初设置的时候确实担任了全部的外交事宜,尤其是唐汉时期的鸿胪寺,它几乎达到了万能的地步。他们不仅仅要处理外交关系,同时还要作为使者出使一些藩属国,只不过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鸿胪寺虽然依旧保留了下来,但它的职能却发生了一些变化。到了明清时期,鸿胪寺的职能已经不在外交方面了,它开始更多的偏向于理智的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鸿胪寺已经开始逐渐地退出了外交工作岗位,甚至出现了代替它行使外交权力的专门政治机构。所以像鸿胪寺少卿辛其物这么可爱的外交官了。
参考文献:《汉书》,《后汉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明孝宗敬皇帝实录》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