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泉地名详解 之 城关镇(获鹿镇)
鹿泉地名详解 之 城关镇(获鹿镇)
城关镇位于获鹿县(鹿泉区)中部,在石家庄市西15公里。面积11.30平方公里,人口22464 人,除26名回族和2 名蒙古族、3 名满族,1名苗族均为汉族,其中农业人口12832人非农业人口9632人。辖11个大队,8 条街道,3个自然村,4个居民委员会。县、镇人民政府均驻城关镇。(数据较老仅供参考)
城关镇自隋代起,即为鹿泉县(唐改获鹿县)的治所。1940年曾属建屏县第五区。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归获鹿(路北)县。1947年解放时划属获鹿(路南)。1948年1月路南、路北并县后为获鹿县第一区。9月改为获鹿市(区级)。1953年改为城关镇。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为红旗人民公社(后改名城关公社)。1981年又正式改为城关镇。城关镇地处太行山东麓,是东部平原西入山区的咽喉,也是冀晋交通要道的必经之地。西倚太行有井陉之险,东连平原可四通八达。战略地位和经济地位都很重要。所以历史上在这里置县、置州至今一千余年。
城关过去建有城池,城墙周长三里余,高三丈多,宽一丈五尺。1480年(明成化十六年)以前为土城墙,1515年(明正德九年),1522年(明正德十六年),先后建东西南三面城门。1542年(明嘉靖二十年,用石包砌北面城墙,1553年(明嘉靖三十一年)增修敌台五座。1556年( 明嘉靖三十四年)用石包砌东西二瓮城。城池深一丈三尺,宽一丈五尺。清朝,1734年(雍正十二年),1765年(乾隆三十年),1815年(嘉庆二十年) , 1853年(或丰三年),先后进行多次补修增建,成为一座完好的石城。1949年建国后,对县城进行规划整修,1958年拆除东城门,1968年拆除南城门,现只有西城门尚存。今获鹿城关镇,加宽了街道,铺设了通向东西南北的柏油公路。向阳路是全镇中心大街,两侧建有浴池、饭店、五金、百货商场、书店、招待所、影院、剧院等,是全县、全镇商业、文
化活劝最繁华街道。
太平河斜穿城关镇长达2.5公里,1970 年以后对太平河进行了集中治理,修建了五座大桥,石砌了大部分河堤,开拓了两岸两条公路。路面宽阔,路旁国背、集体、个人的百货、五金、食品、饭馆、农付土特产品等门市摊点成排成列。逢农历一、六集日,人群熙熙攘攘,市场更加繁荣。每年春,冬两季物资交流大会也都集中在这星带办,成为获鹿县最大的农贸市场。
该镇有耕地11365亩,占总面67%。土质属壤质黄土状洪积冲积石灰性褐土农作物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为主。
近几年工付业发展迅速。现有镇队办的建材、机械、加工,运输、服务、建筑等较大企业摊点26个。其中城关镇建材厂生产的“雪莲”牌白水混,各项技术指标符合国家现定标准,为河北省独家生产。近年个体工商户也有了县大发
展。这里石灰石十分丰富,是省、地、县建筑材料基地。另外镇内驻有省、地工矿企业个县属工矿企业3个。
交通很方便。石家庄至太原铁路、石家庄至太原公路、北京至获鹿公路、获鹿至山尹村公路在该镇交汇通过。
新中国成立后,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较快。现有镇卫生院系,镇企业卫生室1处大队卫生家1处改务人员61人。社办中学1所,小学8所,教职工210人。
县烈士陵园座落在该镇东侧,园内安放着1947年解放石家庄和以后抗美援朝牺牲的革命烈士389人,其中有1名日本友人和2名朝鲜友人。每逢清明节、解放军、学生、干部,群众纷纷前来瞻仰悼念。
来源:83版史料库 部分图片来自网友:我踩您脚趾头 部分来自网络 此时鹿泉整理发布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