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东北不只有“三大怪”,还有很多“怪”!
原来东北不只有“三大怪”,还有很多“怪”!
不管是“三大怪”还是“八大怪”,首先想要了解这些东西都是要走入到东北的农村中去的,你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含义,其中流传最广的是还是东北“三大怪”。但是现在你也很难看到了。
东北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
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
过去东北地区的居民十分贫困,居住的房屋大多数是由土坏和稻草垒成,窗户大多是保暖效果不好的木棂格子窗。每到秋末冬初,天气逐渐寒冷时,人们就要想办法挡风御寒。但因生活条件或物质资源所限,人们常将两张窗户纸中间夹上网状自制的麻绳糊在一起粘到窗棂上。为了让它经久耐用,人们会在窗纸上均匀地涂上豆油,让它在干燥后变得既挺阔又结实,再也不怕风吹雨淋,同时还能对木制窗棂起到保护的作用。由于没有风化的侵袭和雨水的腐蚀,从而延长了木制窗户的使用寿命。
现今,除了个别的穷困地区外,很难再看到“窗户纸糊在外”的现象,取而代之的是农村地区常见的现代的生产资料:塑料,而在现代化的都市里,这个习俗却早已销声匿迹,只是作为一个历史场景被人们回顾。
第二怪——大姑娘叼着大烟袋
第二怪——大姑娘叼着大烟袋
过去因为文化生活单调,东北地区又冬长夏短。冬天又是东北乡村的农闲季节,这时的乡亲们就会到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家串门、唠嗑、打牌、抽旱烟,做女工,俗称“猫冬”。
人们在抽旱烟时可以用纸将烟末卷成卷吸,形似如今的烟卷,但外形粗糙,也可以用烟袋锅装满烟末,用火柴点燃抽吸。因为物质资源和生活条件的原因,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用烟袋锅抽烟,而大姑娘也不例外,大姑娘叼烟袋抽旱烟,便成为了那个时代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并作为一大怪事被历史记录下来。
现在,除极少数乡村的个别姑娘外,已经没有这种习俗了。如今的姑娘小伙子们抽烟也会赶个时髦,夹着名牌洋烟卷喷云吐雾不说,间或摆个造型,大有不弄得异性们两眼发蓝誓不罢休的架势,哪里还有人愿意用那有损自己光荣形象的烟袋锅呢?它早已成为祖爷爷祖奶奶们的专用工具了。在他们的眼中那和古董没什么两样,等着给儿孙们当传家宝吧!
养活孩子吊起来
第三怪——养活孩子吊起来
在东北农家,家家都有一种长约l米左右,宽约30—40公分左右,下有一个木制底,四周由薄木片围成高约30公分左右护栏的椭圆形的摇篮,当地人称“悠车。”每当家里有孩子出生后,大人们就会在房梁或天棚上用四根麻绳拴好,把它吊在离土炕不高的上方,在绳子上拴上孩子喜欢的玩具或彩色布条,在里面铺好被褥和枕头,让孩子躺在其中来回摆动,逗其玩乐或哄其睡觉。小孩子身在其中又舒服又安全,或酣然入睡,或悠哉游哉。夏天可以起到扇风纳凉、驱赶蚊蝇的作用,冬天在里面铺上由家禽羽毛如鸭毛、鹅毛等做成的褥子,保持一种衡温,还可以让婴儿免生因天热而发生的疾病。
据说,这种传统的“悠车”最初的主要功能是为了预防在大人远离小孩视野时,猛兽尤其是熊瞎子对小孩子的攻击。
这种“悠车”既可以代替母亲的看护,也能使婴幼儿达到自娱自乐,还能给母亲减轻劳动强度,更可充分利用房屋的空间,节省人力和时间,不失为一种科学的育儿工具。因为具备了这些优势,它作为一种时尚的育儿工具被变相沿袭下来。现在它已成为摇床的前身,只是发生了使用方式、材质、名称和形状的改变。
到了后来,人们感觉到“东北三大怪”还不够热闹,在较为全面地总结了东北地区的风俗习惯后,渐渐在“东北三大怪”的基础上演绎成了“东北八大怪”:这里有两个不同的版本:
其一:
翻穿皮袄毛朝外;
大姑娘叨着旱烟袋;
草坯房子篱笆寨;
窗纸糊在窗户外;
烟囱安在山墙外;
大缸小坛渍白菜;
养活孩子吊起来;
幔帐挂在床沿外。
其二:
窗户纸糊在外;
大姑娘叼烟袋;
不吃鲜菜吃酸菜;
养活孩子吊起来;
吉祥喜庆粘豆包;
嘎拉哈姑娘爱;
降妖捉怪神仙舞;
棉乌拉脚上踹。
进而兴起的“东北十大怪”,就有了不同的版本。
其一:
窗纸糊在窗户外;
姑娘叼着大烟袋;
火盆土炕烤爷太;
“嗄拉哈”姑娘爱;
百褶皮鞋脚上踹;
烟筒砌在山墙外;
提妖降魔神仙舞;
养活孩子吊起来;
吉祥喜庆粘豆包;
不吃鲜菜吃酸菜。
其二:
窗户纸糊在外;
养活孩子吊起来;
火盆土炕烤爷太;
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
吉祥喜庆粘豆包;
烟筒砌在山墙外;
“嗄拉哈”姑娘爱;
百褶皮鞋脚上踹;
捉妖降魔神仙舞;
好好的白菜渍酸菜。
这十大怪中,
窗户纸糊在外——东北旧时民居冬季防寒的一种方法。
养活孩子吊起来——东北过去流行的一种摇篮,也称“小摇车”。
火盆土炕烤爷太——东北民居冬季取暖的方式。用火盆就像南方的烤手炉一样普遍。
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东北旧时部分妇女根据特有的地理环境养成了抽烟的习惯。
吉祥喜庆粘豆包--东北人春节期间喜欢吃的一种粘食品,像南方人喜欢吃汤圆一样。
烟筒砌在山墙外--那是东北农村农民家的粮囤。并不是烟筒,用烟筒比喻粮囤的高大。(不过现在东北农村的大多数平房还沿用老传统,烟筒砌在山墙外)
“嗄拉哈”姑娘爱--“嗄拉哈”即猪的后肘关节部位的一块骨头。“嘎拉哈”做游戏,这是东北地区小女孩普遍玩的一种游戏。
百褶皮鞋脚上踹--“百褶皮鞋”是指东北特有的一种冬天防寒的“土皮鞋”— 靰鞡。百褶是指靰鞡头上的“包子褶”。
捉妖降魔神仙舞--东北旧时民间巫婆神汉搞“跳大神”骗人的迷信活动。
好好的白菜渍酸菜--东北老百姓一种冬贮大白菜的方法,将大白菜装缸使其发酵,然后食用。
其三:
烟囱安在山墙边;
窗户纸糊在窗外;
四块瓦片头上盖,
反穿皮袄毛朝外;
十八岁姑娘叨烟袋;
大缸小缸腌酸菜;
草坯房子篱笆寨;
下晚睡觉头朝外;
养活孩子吊起来;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
其实,除第十怪反映了东北人虎气实在,自得其乐的性格以外,前九怪都与东北的地理环境分不开。
东北十大怪曾经广泛流传,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渐已忘却,它之所以奇异,不仅仅反映老东北的风俗习惯,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妙趣横生。
如今这“十大风俗”,“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嗄拉哈’姑娘爱”、“捉妖降魔神仙舞”等老习俗多已经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移风易俗而逐渐消失,有的依然在东北人的生活中保留并传承着。
更有甚者,又有人在“东北十大怪”的基础上,演绎成“东北二十怪”。你看:
窗户纸糊在外;
草坯房子篱笆寨;
用土打墙墙不倒;
烟囱安在山墙外;
大姑娘叼烟袋;
骡马驮子驮大载;
小伙跳墙狗不咬;
大缸小坛积酸菜;
养活孩子吊起来;
吃饭不离苣麻菜;
棉乌拉脚上踹;
幔帐挂在炕沿外;
抓嘎拉哈决胜败;
反穿皮袄毛朝外;
锁勒杆子戳门外;
狗拉爬犁比车快;
两口子睡觉头朝外;
狗皮帽子头上戴;
冬包豆包讲鬼怪;
先摆八个压桌菜。
我们从以上版本可以看出,其实东北人所谓的“怪”,大致都差不多,都是和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习惯有着很大关联。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和东北人所生存的环境息息相关。而所谓的“怪”,总结起来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东北地处内陆,靠近西伯利亚,气候严寒,三面环山的地形使得寒风长期停留在东北地区。冬季漫长,农耕间隙时间长,闲暇时间较多。
第二,烧炕的取暖方式,使得民宅的建筑有了一定的特异之处,比如烟囱的位置等等。
第三,由于室内外温差大,窗户纸糊在外避免了由于温度引起的老化,并且风从外面直吹不容易将窗户纸吹掉。
第四,东北气候严寒,新鲜蔬菜保存不容易,酸菜则可以很好地保存下来。这样就保证了在冬季有足够的菜,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腌酸菜的习惯。
至于皮袍毛在外、孩子吊起来等等都和东北的地理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二人转”作为东北地区民间艺术的代表,如今已逐渐走向更为广阔的大舞台!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现在的东北地区,很多贫困地区的人们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已经改变了落后与贫穷的面貌,早已丰衣足食地踏上了康庄大道,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空前的改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社会的发展赋予了东北“三大怪”崭新的容颜,并以一种时尚的形式而得以流传,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三大习俗会有更惊人的变化。
如果你感兴趣,也可以掺乎进来,把你所了解到的“怪”也加进去,总结出更多的 “东北怪”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