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河道-潴龙河(八 )
保定河道-潴龙河(八 )
潴龙河大清河南支的主流河道。传说在颛顼时期,猪化龙而成河,故名猪龙河,后称潴龙河。潴龙河上游沙河、磁河、孟良河于安国市军诜村北汇流后,始称潴龙河,向东北流经安平县、博野县、蠡县、高阳县,至安新县高楼村北注入马棚淀。清嘉庆六年(1801年)之前,唐河也是潴龙河的一条支流,之后唐河从定县北徙后入望都、清苑,独自入白洋淀。
潴龙河自军诜以下东北流经大户村、南流罗、什伍村入安平县境,经白沙庄北折入博野县境,从南、北板桥屈曲东北,经夹河、大程委、同连、白塔、解村营,又北入蠡县界。经东、西柳青、高晃、宋岗、北陈村、水兴庄、东西中三孟尝、五夫、东西候家佐,屈曲北流,经连子口、齐家庄、徐庄错入高阳县界,经东南北三绪口、庞果庄、莘桥至布里,又东北迳殷庄、高庄、石庄、旧城、良淀、南北龙化、孟仲峰、东白庄、郝家庄入马棚淀。潴龙河全长75公里,河口宽250~500米。为季节性河流,含沙量较大,河上建有分洪道,主河道两岸有堤防,堤距550~4 000米,其右堤即千里堤,为国家级重点堤防。
潴龙河从安国县军诜到博野县境,又名蟾河,因唐代有蟾酥以入贡故名。到蠡县境又名杨村河,到高阳县境又名布里河。嘉靖十三年五月,巡抚都御史周金言:“蔺家口决塞之,则东流暴涨,而河间之民不堪;不塞则东流渐淤,而保定之患不息,宜将决口仍旧存留,量起邻河夫役将新河浚阔,使东北平流,以免旁溢之患。工部覆议从之,而全水入高阳矣”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布里河南北两岸建堤,南堤自蠡县绪口起至任邱县界止计地62里,北堤自布里桥路口起至安州冯村界止计地42里。雍正三年(1725年)六月二十八日柴淀口漫溢,二十九日䗫螂口之南寇家坟堤决口……水深丈余,正河淤塞四十余里,决而冲溃古堤,鄭州一带尽被淹没”。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怡贤亲王亲允祥疏通潴龙河故道,决口始塞,驿路复通。然下流归淀之处,河道纡迥停沙壅溜,易致横决,复令清河道王纮于出岸村开挖引河十里至孟仲峰出口,东筑二坝以防其轶。西岸截沙咀以顺其流,然后安流入淀,又于放水口斜筑长堤以御倒漾,䗫螂口残堤数十里亦一例加修,潴龙河入淀口,直到民国期间仍从孟仲峰村西入淀。
潴龙河入淀口,民国28年(1939年)大水,淤塞的几乎没有河形。民国30年(1941年)抗日人民政权,曾组织群众开挖了从孟仲峰至杨庄长达十五、六里,宽二十丈,深五、六尺的河槽,但汛期即被淤平。民国33年(1944年)高阳县石庄决口后,第二年于西良淀进行了裁弯。1953年,疏浚了西良淀至段家房子的河道,开挖了引河,使潴龙河小北淀。1954年汛期原河北移,小北淀河道淤塞了6公里,主流由教台进入马棚淀。1955年,潴龙河下口从博士庄开始,向北经东西留果庄两村中间、梅果庄村西、石氏村东、韩堡村西、雍城、同口东破玉皇庙堤入白洋淀。
潴龙河全长75公里,河口宽250~500米。为季节性河流,含沙量较大,河上建有分洪道,主河道两岸有堤防,堤距550~4 000米,其右堤即千里堤,为国家级重点堤防。潴龙河千里堤为国家一级堤防,左堤为国家三级堤防。两堤间距在800~1800m,河道上宽下窄,蠡县陈村以上平均宽1650米,最宽处2750米,陈村以下平均宽990米,南绪口堤距仅342米,洪水稍大即造成博野、蠡县一带两堤决口。1957年北绪口临时分洪口废除,另辟了陈村分洪道。从蠡县北陈村潴龙河左堤设分洪口,以下至高阳县城南、城东。穿过高(阳)任(邱)公路入马棚淀,全长28公里。两岸筑堤,设计流量1500立方米每秒,并修建固定口门宽300米,北陈村围村埝800米,但经过1959年和1963年的分洪,分洪口前淤积较高,进水不畅,分洪量达减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