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行(7)勃兰登堡门
德国行(7)勃兰登堡门
作者:王钦
从德国国会大厦的广场走出来,沿着由两侧挺拔的杉树形成的笔直浓荫大道,随着人流缓缓而行,步行不到10分钟的距离,就到了勃兰登堡门。勃兰登堡门位于德国首都柏林的市中心,最初是柏林城墙的一道城门,因通往勃兰登堡而得名。有人说,了解德国,应从柏林开始;了解柏林,应从勃兰登堡门开始。战争的创伤,民族的分裂,勃兰登堡门见证了人类历史上最疯狂的一幕,也见证了德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分裂。
自15世纪起,柏林是勃兰登堡选侯国的首府。1701年,腓特烈一世统一了勃兰登堡选"。1806年10月24日,法军战胜普鲁士军队,占领柏林,拿破仑在这座城门下接受了“柏林城钥匙”。后来,根据拿破仑的命令,法军取下门上的四马车,运回巴黎。直到1813年解放战争获胜,普鲁士人才从巴黎取回四马车,重新安放到城门上。1945年4—5月间,在苏联红军发动的柏林战役中,柏林城其余17个城门全部倒塌,唯有勃兰登堡门奇迹般地保留下来。
勃兰登堡门始建于普鲁士王国初期,在普鲁士王国鼎盛时期扩建,1791年竣工,至今已有200多年。勃兰登堡门以古希腊柱廊式城门,庄严肃穆,巍峨壮丽,充分显示了当时处于鼎盛时期的普鲁士国王的威严。勃兰登堡门仿照了希腊雅典卫城的柱廊建筑风格。门高26米,宽65.5米,深11米,由12根各15米高、底部直径1.75米的多立克柱式立柱支撑着平顶,东西两侧各有6根爱奥尼柱式雕刻,前后立柱之间为墙,将门楼分隔成5个大门,正中间的通道略宽,是为王室成员通行设计的,直至德意志帝国末代皇帝威廉二世1918年退位前,只有王室成员和国王邀请的客人才被允许从勃兰登堡门正中间的通道出入。大门内侧墙面用浮雕刻画了罗马神话中最伟大的英雄海格力斯、战神玛尔斯以及智慧女神、艺术家和手工艺人的保护神米诺娃。
勃兰登堡门的中央顶端最高处是威武的胜利女神铜质雕像,这位希腊神话中的维多利亚,张开身后的翅膀,驾着一辆四马两轮战车,面向东侧的柏林城区,右手持着带有橡树花环的权杖,花环内有一枚铁十字勋章,花环上站着一只展翅的鹰鹫,鹰鹫戴着普鲁士的皇冠;这个雕塑象征着战争的胜利。从建筑用途上讲,这座门曾是柏林市的西城门,但从建筑式样上看,这座门具有古罗马凯旋门和古希腊雅典卫城山门的特点。从历史意义上说,这座门堪称德意志第一门,许多外国人都称其为“德国凯旋门”。
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政府围绕西柏林修筑了一道围墙,封锁了勃莱登堡门,并在东、西柏林分界处建起“柏林墙”,勃莱登堡门处在东、西柏林的交界点上,成了柏林墙的一部分。柏林墙在勃莱登堡门后划了一道弧形并向左右两边延伸将整个柏林隔成两半。勃兰登堡门正好处于东西柏林隔离区的中间,由东德士兵把守,东西柏林的市民都无法通过。作为德意志统一象征的勃莱登堡门成了军事禁区,也成了德国分裂的标志。1989年,东西德统一,分隔柏林市民20多年的柏林墙终于在11月9日被推倒了。12月22日,在超过十万人的欢呼声中,时任西德总理的赫尔穆特·科尔由西往东走过勃兰登堡门,东德的最后一任总理汉斯·莫德罗在门的另一端迎接科尔,标志着勃兰登堡门再次开放。随后隔离区被完全拆除,德国人民在勃兰登堡门前的柏林墙上跳舞庆祝。勃兰登堡门同柏林墙一起,见证了德国近半个世纪的分裂。
如今的勃兰登堡门终于告别了历史的喧嚣,找回属于和平年代的安静。每逢重要日子,这里都会成为德国民众庆祝狂欢的聚集地。这让笔者不禁想起《三国演义》的开篇语,“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