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七步之才”的成语故事
关于“七步之才”的成语故事
根据《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比喻才思敏捷。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是曹操的儿子,与魏文帝曹丕是同母胞弟。曹植从小聪颖,下笔成章,深得曹操宠爱,并想立他为魏世子,继承自己的事业。
曹植平日生性随意,不拘礼法,多次违反禁令,遭到曹操的处罚。曹丕利用曹操对曹植的不满,更加在曹操面前表现自已,并赢得曹操的好感,在建安二十二年曹丕被立为魏世子。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因病去世,曹丕废献帝,自立称帝。曹丕称帝后,仍记恨曹植,并借口曹植在父亲丧事期间礼仪不当,要处曹植死罪。
曹丕亲自审问曹植,并指责曹植倚仗自己的才学,无视礼法,并说:“父亲生前夸你的才学,但却没当面考验过你,今天限你七步成诗一首,如果不能,休怪我问你死罪。”
曹植说:“请皇上赐题” 曹丕说“以兄弟’为题,但诗中不能出现'兄弟’二字。”曹植便迈开脚步,走一步吟一句诗:“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的意思是说,你我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
曹植在七步之内吟完这首诗,曹丕明白了曹植做这首诗的寓意。如果自己杀了曹植便世人耻笑,于是免去了他的死罪,将他贬为安乡侯。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就有了“七步之才”的成语。
关于“七步之才”的成语故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