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客家山歌
兴宁客家山歌
兴宁客家山歌源远流长,是一种原生态的客家文化,宝贵的文化遗产。
兴宁客家山歌最先是民众中间口头创作,口头传唱的口头文学。现查有文字记载的兴宁客家山歌是明代石马镇何南凤(1588—1651年)创作的《十哀兮》。其次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罗浮镇岩前村刘建楷所创作的120首山歌。辛亥革命后,革命志士创作了独具一格的红色歌谣。民国十七年(1928年)成立了“客家歌谣研究会”。 1930年至1935年间,民间老艺人朱满在神光山下办起“忠义堂”,培养出24名可以出口成歌、对答如流的山歌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人民把山歌作为劳动号子。改革开放后,兴宁客家山歌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90年梅州山歌节后,兴宁有4人被评为山歌大师,6人被评为山歌师。
兴宁客家山歌唱腔多而富特色。据调查,兴宁客家山歌唱腔有14种。其中水口山歌、罗岗山歌、石马山歌和罗浮山歌较为有名,流传整个客家地区。兴宁客家山歌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具有很强的文学艺术性。它不但继承了《诗经》赋、比、兴的手法,而且创造了比喻、隐喻、双关、对比、想象、夸张、拟人、打景等8大类手法。其表现手法主要有:道情歌、尾驳尾山歌、叠字歌、逞歌、猜歌、虚玄歌、讽刺歌、骂歌、古怪歌、耍歌、哭歌、数字歌、中药名歌、古今传奇歌等。兴宁客家山歌内容丰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广泛性。按山歌内容可分为: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儿歌和杂歌8大类。
兴宁是百万人口大县,久负盛名的山歌之乡。兴宁山歌数量多、山歌故事多和山歌手多已成为典型。据调查,兴宁目前除有文字记载的山歌共7000多首外,仍有许多根植于群众中口头传唱的山歌,无法计算。有山歌故事210多个,有能出口成歌,对答如流的山歌手500余人。这些都是宝贵的地方文化艺术财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