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布为你讲述大京水库的前世今生 回顾株洲六十年代农业水利工程的缩影
小布为你讲述大京水库的前世今生 回顾株洲六十年代农业水利工程的缩影
大京水库作为株洲城郊的水源地,因环境优美,配套较全,一直以来都是市民休闲旅游的选择之一,可是大京水库是什么时候建成的,建设过程中又有哪些故事呢?
1959年修建大京水库的时候,当时没有现代化工具,全靠肩挑人扛
在中华文明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治水兴水历来是兴国安邦的大事。但近代以来,在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下,离乱与战争频繁,农民求生不暇,水利建设事业十分衰弱。天灾人祸相交,导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基础十分薄弱,给新中国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严重的洪涝灾害和日趋复杂的水利形势,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凭着人心齐泰山移的愚公精神、凭着艰苦创业、肩挑人扛的雄心壮志开展了波澜壮阔的兴修水利运动,揭开了治水兴水的新篇章,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浩浩伟业,实现了“万亩农田得甘露、千百城镇饮琼浆”的宏伟目标。位于株洲市郊东南部的大京水库便是这数以万计的各类水利基础设施之一。它的建成是株洲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真实写照,是全国农业水利工程伟业的一个缩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战天斗地的一曲胜利凯歌。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958年秋,郊区朱田铺人民公社成立。所辖的10多个大队山塘很少,11000余亩良田常受干旱威胁。中共郊区区委经认真讨论,作出了修建大京水库的决定,成立了大京水库工程指挥部。胡区祥任指挥长,易绍文任党委书记。1959年春,指挥部正式在线江大队江边挂牌并着手做好前期工作,株洲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大力支援建设。3月初,工程正式开工。株洲市政府副市长陈文玉出席了开工典礼并作出了重要讲话,郊区区长刘宏达等领导也讲了话。会后,各级领导挥铲为水库奠基铲土,工地5000余名男女劳动大军。开山劈石,挑土筑坝,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
大京水库的建成是株洲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真实写照,是全国农业水利工程伟业的一个缩影。
为了加快工程进度,保证工程质量,指挥部决定所有参战民兵都以组织的形式进行管理,大队设连,工区设营,指挥部设团,全部实现组织军事化、行动战队化。各营、各连之间开展“比工效、比质量、比速度、比安全”的四比劳动竞赛活动,整个工地欢声一片,竞赛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经过1年多的艰苦奋战,大京水库于1960年3月建成。验收合格后,原郊区党委和朱田铺人民公社党委举行了竣工典礼。市、区两级领导陈文玉、刘宏达等参加了典礼。
大京水库位于湘江支流枫溪港上游的原株洲县白关公社(今芦淞区白关镇),1958年10月动工兴建,1959年续建,1960年春枢纽工程基本竣工。集雨面积19.42平方公里,正常库容1130万立方米。是一座以灌溉为主,蓄洪结合发电的中型工程。大坝坝型为土石混合坝,最大坝高22.9米,坝顶长度89.6米,坝顶宽度24米,溢洪道型式为混泥土隧洞。灌溉良田5000余亩。1966年冬配套,辟东西两条干渠,共长45.45公里,支渠5条,长11.3公里,设计灌溉面积3.2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2万亩,实际灌溉面积2.4万亩。枢纽发电1处2台,装机110千瓦。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大大发展。
50年代修建的大京水库如今成了,株洲市民休闲旅游的最佳去处之一。
来源/方志株洲 文/陈怀礼
编辑/清浅
投稿邮箱:4496850@qq.com
新闻热线:0731-28681062
声明:分享要尊重原创,转载“株洲发布”文章,请注明来源、作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