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无为?“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吗?
什么是无为?“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吗?
无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道家思想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诸如“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等等,无为的思想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典籍中随处可见。
可是很多人把“无为“望文生义的理解为不作为,认为无为就是顺其自然,就是什么也不做,因为此道家也被贯之以消极避世的头衔,可是“无为”真的是不为什么都不做吗?显然不是,“无为”作为中华文化里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一、无为首先是不妄为。
何谓“妄”?“妄”有妄念,狂妄自大,妄就是不符合自然规律,不切实际的肆意妄为,也是随着自己的喜好情绪,想当然的不管不顾的任性而为,而不妄为,就是需要顺应万物的自然天性,循理而为。
《淮南子・原道训》中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不先物为也, 因物之所为,就是告诉我们要遵循事物的自然趋势,遵循万物在本性而不妄为即是无为。 所以道家的无为不是消极避世而不作为,而是根据万物需求自然天性,因需而为,因势而为,而不参与改变违背自然的本性,而是积极为万物创造和提供适合其天性生长的平台和环境这就是无不为。
比如橘子本来就是秋天成熟,你非得要按照你个人主观意愿又是催熟剂又是膨大剂,这就是先物而为的妄为,而根据橘子的天性积极为它创造成长的条件而不干涉它本身的开花结果成长成熟,就是不先物为,顺应万物的自然天性,循理而为,也就是无为。
天行健,天道运转,周流不息,如同太阳,日出日落从未停息,所以这里无为非但不是不为,恰恰恰恰是不可不为,是一直需要运作而作为,只不过天之作为,都是在自然规律的作用是循道而为,简单的讲就是,不论做任何事,都要遵循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不能违背规律,也就是不可以想当然的任性而为。
二、无为就是不被外物所奴,而拥有人的独立的自主性
《淮南子・修务训》:“若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 ”
这里的无为告诉了我们,我们除了循理而举事就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法则来办事之外,要做到无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要抛弃私心贪欲,不得让私心进公道,让贪欲歪曲正道。
庄子说“丧己于物,失性于俗。”,一个人被外物所奴役而失去了自我,这样的人是倒置之民,在古老的道家思想里,所有身外之物,无论是名声也好,事务也好,财富也好,这些都是本该来为人所服务的,但生活中,却往往被颠倒了过来,本来这些存在是为人服务的,但是人们却往往为其所奴役,人被外在财色名利私心贪欲所奴役而主导,被外物所牵制而不能自主,这样的行为是有为,而只有不为外物所奴役,而拥有人的独立自主性的行为,才是真正的无为。
三、无为更是未雨绸缪,于无处而为。
《道德经》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为”的“无”在传统文化中,并非表示什么都没有,而恰恰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蕴含着一切的可能性。所以“无”才能被称之为天地之始。只不过万物处于“无”的阶段,还是处于万物结果呈现的蕴化阶段而已,并不会被大部分的普通人所能观察和感知到。
道家的无为就如同《黄帝内经》的“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未病自然是疾病尚未显露结果被人们所感知之前的状态,治未病就要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其付出的成本与代价是最小的,现代人讲究体检,不也就是要提前掌握健康状态好提前介入吗?
同样中华传统文化的“无为”之义就是告诉我们要于"无处而为",也就是要未雨绸缪,在事物还未成形前期就要提前介入做好行动,把很多事情都布局谋划在了萌芽之前,所以圣人才能无为故无败。能无为而无不为。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传统文化特别讲究修身养性,和蒙学教育,在孩子还未长大定性的时候要提前介入孩子的教育,就是无为思想的具体应用。
四、无为就是不固为,因地制宜,审时度势
邵雍曰:“夫自然者,无为,无有之谓也,无为者,非不为也,不固为也,故能广。”
南宋理学家邵雍明确将“无为”解释为“不固为”。所谓“固”,有顽固、固化、固执之意,所以不固为自然就是不偏执,不固化,不死板,而是审时度势,因地制宜的去行动。
结语:“无为”不是顺其自然而不作为,它不走极端,更不消极, 相反是一种谋而后动,未雨绸缪而又充分尊重客观事实,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而为,就是合理的作为,就是客观务实的作为,也就是言行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