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六个高质量发展”大讨论系列评论① 统筹推进 开辟经济发展新路径
“推动六个高质量发展”大讨论系列评论① 统筹推进 开辟经济发展新路径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中央和省委的明确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推动高质量发展,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把“高质量”作为全省发展的鲜明导向,明确要求实现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人民生活“六个高质量”。
“六个高质量”第一个就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实践证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所作出的必然选择。市委这次在全市范围开展“推动六个高质量发展”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活动,目的是对标找差,强弱补短,进一步明确宿迁今后的经济发展方向,找到具有宿迁特色的经济发展新路径,这对于在建设“强富美高”全面小康新宿迁征程中,做到精准施策、精准发力,确保经济运行高开高走、乘势而上,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前提。高质量发展时代的到来,首先表现在市场需求对供给的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供给方面看,经过长期数量快速扩张,我国供求关系已经从总体供不应求和普遍短缺,转为总体供大于求和相对过剩。这必然倒逼生产转型、企业转型,从粗放低水平数量扩张,转向集约质量效益型清洁发展轨道。因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是要牢牢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坚持依靠市场化、法制化手段,从体制机制的完善上入手,从制度建设上入手,不断强化市场和政府的相关能力,适应新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调整完善生产关系和相应的上层建筑,从制度完善上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供给体系质量持续提高。
全力以赴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宿迁建市二十多年来,虽然经济总量、企业数量有了令人瞩目的增长,但是现在看来,在企业研发投入、增强市域创新活力、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是制约宿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短板”。今后,我们要围绕激活创新“因子”,进一步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立足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支持企业引人才、建平台、抓研发、提质量、创品牌、谋上市,推动更多企业掌握决胜市场的“杀手锏”,为企业发展助力加油。要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健全科技资源共享与成果转化机制,构建“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形成助推经济转型的强大引擎。
要围绕新业态发展,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数字经济、共享经济、众包经济、平台经济等新经济创新发展,培育更加强劲的“新生动力”。
实体经济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进行十九大后的首次调研时也再次强调,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做大做强宿迁的实体经济,需要坚持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和扩大优质增量供给“两手抓”。要继续坚持项目为王,牢牢把握招商引资的集聚效应,加大力度引进一批产业链长、带动性强、成长性好的高质量项目,以优质增量的加速扩张带动培育更多的经济增长点,为转型升级争取更大的空间。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鼓励企业家深耕实体经济领域,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推动市场主体数量每年都有较大的提升,壮大实体经济的“主力军”,繁荣实体经济“百花园”。我们也要积极顺应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行业发展趋势,加快发展以软件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及服务业内部深度融合,使之成为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壮大实体经济,必然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出更高要求。在经济发展质量上求进,我们就要突出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在特色产业集聚、新增长点培育、科技创新驱动等方面取得更大进展,加快向产业中高端迈进。要强化企业转型,出台专门政策和专项行动计划,坚定不移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技术改造、股改上市、规模发展,积极支持企业“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推动企业由传统制造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转变。要强化新增长点培育,进一步调整优化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考核体系,更加注重产业集聚、创新驱动、亩均效益等指标,设立生态指标底线,推动园区从单纯追求经济总量向打造“生态+特色”转型、从推进企业集聚向“产业集群+创新集群”转型、从注重规模扩张向“集约高效+精明增长”转型,不断打造宿迁产业发展的新高峰。(宿迁日报评论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