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母事件”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杀母事件”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01 对着母亲连砍二十多刀!
在12月2日轰动全国的12岁少年杀母案件报道出来之后,一直到如今都是舆论的焦点。
然而这样一件举国轰动的案件,罪犯却是一位12岁的未成年人,而经历过10天之后,又被释放出来。
湖南省沅江,12岁男孩吴某逃课被通报批评,回到家后被母亲批评教育,儿子还是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便已经会逃课了。
这让其母亲大怒,在批评儿子后发现吴某居然还学会了抽烟,一怒之下就把吴某的手机砸了,可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个事情点燃了吴某的最终愤怒,这个年仅12岁的少年拿着刀对向了自己的母亲。
对着母亲疯狂地砍了二十多刀,母亲当场死亡。
02 留守家庭缺失的爱!
杀母案此事一出,引发世人深思,为何一个充满童真和纯洁的年纪会对自己的母亲下如此狠手?
经了解,吴某原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一直在外打工。
父母并没有过多的时间与他陪伴,对他进行家庭教育。从小在爷爷奶奶的宠爱下长大的他,养成了十分叛逆的性格。
网络配图,与本文无关
就在两年前,吴某的母亲怀上二胎,才把吴某接回家与他母亲同住。
长期在一起生活的母亲,逐渐发现吴某经常动手打人、逃课、偷钱等不良恶习。
当母亲意识到儿子缺少的家庭教育时,想尽力弥补缺失的教育,这个时候却已经晚了,恶习养成容易,更改却很难!
但许多家庭都因教育方式欠优,就造成家长与孩子间存在误解,重则容易酿成悲剧,正如吴某这种偏激冲动,从而引发的悔恨终身的行为。
03 留守家庭得到什么?
2017年12月8日晚,四川大竹县公安局通报,12月5日晚,文星派出所接群众报警称,43岁的文星镇居民,陈某某在家中被13岁的儿子袁某某持刀杀害。后经调查,袁某某杀害母亲的原因同样是怨恨母亲对其管教过于严格。
2016年9月,山东青岛即墨市一17岁少年用斧头杀死了40多岁的母亲,并将母亲的尸体埋在自家院子里的鸡圈。而杀害母亲的动机,则是母亲2年多来,以外面世界太危险为由,将儿子锁在家中。
2012年2月,河南郑州一名17岁的高中生为摆脱学习压力在家中亲手杀死了自己的母亲。被逮捕归案后,该少年称“不后悔,我可以不用学习了,不用压力那么大了。”
2011年3月,14岁的少年孟某因害怕母亲向父亲告发其偷偷抽烟之事,残忍将母亲和妹妹杀害,还伪造成入室抢劫的假象。
04 留守家庭教育的缺失
以上案件,都指出了不管是留守家庭,亦或者是单亲家庭,等等……
无论种种,最终的矛头全部都指向一个问题。
那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那些少年要么是留守少年,与父母长期疏离;
要么是被父母给予过高期望,管教严厉;
要么是一做错事,便挨父母的打……
美国犯罪学家罗伯特·K·雷斯勒曾深入研究美国12名穷凶极恶的连环杀人犯后发现:
几乎所有凶恶的杀人犯,都有着一个悲惨的童年;而其童年的悲惨程度,与罪犯犯案的凶残程度存在相关。
可以说,青少年犯罪是家庭教育失误的直接显现,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更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留守儿童表现行为
1、性格柔弱内向
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朋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久而久之就会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
2、自卑心理障碍
留守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
3、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
留守孩子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就会高度警惕甚至是充满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
少数孩子认为父母没有足够的能力在家维持生计才外出打工,觉得父母没有能耐,不理解父母,由此产生怨恨情绪。
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将自己留在家中外出务工。
4、学习得不到帮助
大部分留守孩子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这严重 影响他们的健康发展。老少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彼此无法很好地沟通。
留守孩子的监护人有 40% 是文盲,这占了绝大多数,仅有5%的是上到初中以上的,由于监护人文化程度不高,也无法辅导孩子们的学习。
也不能及时解决孩子们生活中的疑惑,加上平时忙于田间劳动及家务,这绝对会影响到对孩子们的生活照顾和管教方式。
由于文化低对孩子的学习情况也重视不够,长此以往很多留守儿童不听监护人的管教走向社会,四处流浪,甚至打架斗殴。
一个人的一生,
有三件最重要的事情要做。
爱情、事业、孩子、这三个重大的使命,
其中一个就是孩子。
而孩子就是我们的全部,
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
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去解决。
那些因为孩子出现的问题也必须要引起重视!
自闭,懒惰,偏激,傲慢,早恋
等等一切问题需要我们去慢慢引导和解决。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