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讲起
从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讲起
今天听了梁文道的读书栏目《一千零一夜》,内中讲了普里莫•莱维的《被沉默的和被拯救的》这本书,这里面讲述了发生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事情。大多数一提到奥斯维辛,首先联想到就是纳粹德国对犹太人残暴的屠杀一类的事情,仅此而已。但是这本书却让我们了解到一个更加全面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除了纳粹德国的党卫军,还有一些管理人员,他们是卡波,他们是巡逻队,这些管理犹太人的人员我们以为是德国人,但普里莫却告诉我们这些人是犹太人,纳粹德国用了最毒的方法,用犹太人治理犹太人,然后这些卡波、巡逻队将来也要被处死,但是还有犹太人争着去干。
然后就有人问,为什么犹太人不反抗,为什么等着被纳粹处死。因为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犹太人的数量是远远多于纳粹的,为什么不去反抗,因为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句话被他们奉为圭臬,殊不知这句话在这本书内得到了颠覆。普里莫在这本书内告诉我们答案,这些犹太人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内,完全没有这些想法,他们所想的是如何过了今天,捱过明天,因为他们想能活着就有希望,正是带着这种希望,他们宁愿受到纳粹的宰割,也不愿意去反抗一下,因为反抗意味是死亡的马上到来。即使逃出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他们能到哪里去,当时欧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都被纳粹占领,确实是无处可逃,家和家人都不在了,朋友也没了,前路是一片未知。与其做一场未知的赌博,还不如待在监狱里,这样至少还能多活些日子。就这样一批又一批的犹太人被处死,却很少有人去反抗,去逃跑。
讲到这里,的确让人唏嘘不已。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告诉我们“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压迫的最深,哪里反抗最激烈”,事实上,真正的历史可能并不是这样。就拿战国时代的长平之战来说,40万赵军投降了人数不多的秦军后,他们并没有选择反抗,而是帮助秦军挖坑,用自己挖的坑处死了自己的同胞,最终也处死了自己。在长平之战中,赵军的数量远多于秦军,为什么反而被秦军的俘虏后等着被屠戮,难道他们没有想活命的想法吗?只要一个人反抗,就会有更多的人反抗,这样他们就可能会摆脱这种被鱼肉的局面。实际上,他们早已被自己的败绩所吓怕,秦军在他们面前就是一群虎狼,早已没有反抗的勇气,有的只是等着被秦军的怜悯。
同样,在西方的历史中也存在这样的记载。罗马帝国修筑一条道路,全部由奴隶修筑,这些奴隶任劳任怨的把这条路修好了,等待他们的却是罗马军人的屠杀。奴隶不辛苦吗?难道他们不想反抗吗?他们为什么宁愿逆来顺受,也不愿意尝试。实际上,他们只有害怕,心里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认为反抗没有出路,只有顺服才有出路。甚至想反抗的时候,还会有同伴劝他老实点,不要连累大家。这个群体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作恶的团体,并极力消除这种危险的想法和行为,不用敌对者动手,就已经把反抗的人治理地服服帖帖。
我们从这些历史事实上得到了什么?那就是历史可能真的不是一部反抗史,所谓有压迫就有反抗的思想是理想化的,是不存在的,即使有也只是存在影视作品中。事实上,压迫者身上的枷锁不是因为他们自己的反抗才被打碎了,往往是与其毫无关系的人打破的。我们可以从历史上很多事例中得到这种例证。黑奴的解放不是由于黑奴自身的反抗实现的,而是许多废奴者的努力实现的。三角贸易的废除也不是黑人的努力的结果,而是由于奴隶主中一些人积极反对,从而逐渐废除的。因为什么?对于这些受到压迫的人来说,其受压迫的地位虽然自身能感知,而且有时还有不满,但是他们从未想着去改变,正如上文中列举的例子,他们只知道顺从。因为地位卑微,所以往往连马斯洛的最底层需求都很难满足,对于他们来说活过一天就是一天,去想其他事情简直不可想象,而且他们的头脑中也没有这样的意识。
那些生活条件优越的人来说,他们往往是生活优渥的人,完全不为生存发愁,他们接受了良好教育,他们了解到了社会的不公,他们敢于行动,是一群理想主义者。他们往往有着改变社会的宏大理想,这群人往往是改造社会的积极分子,去唤醒那些被压迫者的意识,鼓励他们为自身的权益去反抗,这群人自然成为了被压迫者的领导,带领他们推翻不合理的制度,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马克思当年去深入工人群体中宣传这种思想,也是为了激发工人的反抗意识,工人自身是盲目,从未想到要去组织起来反抗改变现状,他们所想到是这种困境是机器造成,却从未想到这是不公的社会制度。
我想哪里有压迫,哪里有反抗这句话是很有问题的,这种被简单提炼的观点是对我们的误导。其实,任何先入为主的观点来认识世界都是危险的,我们要学会思考,而不是盲从,否则“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种看似正确的观点还会继续存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