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达翰尔族
中华民族-达翰尔族
族称
那时达斡尔或以地区被称为萨哈连(满语对黑龙江的称呼),或以贡物特点称为萨哈尔察(满语译音意为黑貂)部,或与鄂温克等泛称为索伦部。至康熙初年,才出现“打虎儿”的译名,以后又常译为“达胡尔”、“达虎里”、“达呼尔”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定名为达斡尔。
人口与分布
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达斡尔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合计有122068人,这三个省(区)2010年达斡尔族人口占全国达斡尔族人口的92.48%,中国大陆的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都分布有达斡尔族人口。
经济
01
农业
莫力达瓦旗是素有“大豆之乡”的美誉。
02
畜牧业
在黑龙江省农村达斡尔族的经济结构中,畜牧业收入已经远远超过农业收入而居第一位。
03
工业
达斡尔族的工业经济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发展了土糖、印刷、木工等10余家作坊式的工业企业,后来扩大到食品加工、化工、建材、印刷、酿造、冶金、电力供应、供水、供热等诸多行业,工业企业增加到40多家。
04
旅游业
达斡尔族聚居的嫩江两岸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区位优势和特色资源优势。有中国达斡尔民族园、金长城遗址、清代古墓、莫力达瓦山、拉哈新村等旅游景点,其中金长城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
01
社会结构
“哈拉”是达斡尔族的氏族组织,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社会集团。属于同一“哈拉”的人,均具有血缘关系,因而严格禁止通婚。各“哈拉”均有民主选举的“哈拉达”(氏族首领),管理氏族内部事务。
02
宗教信仰
达斡尔族同其他阿尔泰语系各民族一样,主要信奉萨满教。
在达斡尔语中,主持宗教活动的巫师通常被称作“雅达干”。
03
服饰
男子长袍衣领、袖口有很宽的滚边,边上绣有图案,衣领以下的右斜襟也有宽襟边,用多道浅色条布组成。束宽腰带,腰带用皮或布制成,上面挂有烟具。
妇女长袍外有时加外套或坎肩,襟边、袖口、领口、下摆等处多绣精美图案,襟边袖管镶有宽窄两道边饰,上绣花纹。
老年人长袍宽大,年轻人偏窄瘦。
04
姓氏
达斡尔人传统姓氏成为“哈勒”、“莫昆”。
“哈勒”源于氏族社会,多以祖先最初在黑龙江流域居住地的山河等名称为名,如鄂嫩哈勒源于居住地鄂嫩河流域,精奇里哈勒源于居住地精奇里江。
“莫昆”源于家族,多以祖先的名字或居住地名称为名,如色布奇莫昆源出居住地精奇里江西色布奇山峰。此外,还有以所居住村屯来划分莫昆的。
05
语言
达斡尔族有自己独立的语言,达斡尔语是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一个独立语支。达斡尔语是蒙古语族内部与蒙古语最相近的语言。
06
文学
达斡尔族有极为丰富的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谚语、谜语、祝赞词、民歌和民间舞蹈歌词在内的民间文学作品。
达斡尔族民歌的内容十分丰富,从体裁上划分,达斡尔族民歌大致可以分为“扎恩达勒”(山歌)、“哈肯麦”歌曲(舞蹈歌)、“乌钦”(叙事歌曲)、“雅达干伊若”(萨满歌曲)以及游戏歌、仪式歌等。
艺术
“乌钦”是流传在达斡尔族民间的一种吟颂体韵律诗,多以四行诗为一段,讲究押头脚二韵和句式对称,结构严谨,用词凝练简洁,吟颂起来音律和谐,富有音乐节奏感。
达斡尔人有着围绕篝火集体跳舞的传统习惯。这种民间舞蹈,达斡尔人称之为“路日给勒”(鲁日歌乐)。
达斡尔族妇女中流行着一种民间乐器--“木库连”,它的构造简单,但很娇嫩,她们从来不借给人使用。
后来渐渐在男人中也出现了“木库连”弹奏手女,多数达斡尔族男女青年就是通过“木库连”谈情说爱的。
习俗
01
民居
达斡尔族的传统住房多以松木或桦木栋梁为房架,土坯或土垡为墙,里外抹几道黄泥,顶苫房草,二间、三间、五间不等。
达斡尔人的居室以西屋为贵。西屋又以南炕为上,多由长辈居住,儿子、儿媳及其孩子多居北炕或东屋,西炕则专供客人起居。炕面大都铺苇席或毛毡等。
02
传统节日
阿涅节,是达斡尔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库木勒节,每年五月,成群结队的达斡尔族男女老少,深怀感恩之心,兴高采烈地去采集柳蒿芽并欢歌劲舞。
抹黑节(阔德格·乌都日),正月十六为抹黑日,是达斡尔族传统节日之一,达斡尔族的“阔德格·乌都日”来源于达。
斡尔族春节,达斡尔族视同除夕至正月十五都是春节。
03
婚俗
历史上,达斡尔族实行并不严格的族内婚,通婚范围主要在本民族内部,即以异姓成员为通婚对象。
后来,由于与鄂温克族、蒙古族、满族、鄂伦春族和汉族等民族长期相邻而居,同其他民族之间的通婚也得到允许。
同一哈拉(氏族)、莫昆(家族)的男女因为有血缘关系、为同一父系祖先的后代而严格禁止互相通婚。
为保持亲戚间稳定的伦理关系,达斡尔人虽然允许部分有亲属关系的人通婚,但是要求双方辈分必须相同,严格实行同辈婚。
同时,入赘婚比较普遍。男人入赘女方后,所生子女仍属父亲的“哈拉”,女婿在岳父家只从事劳动,并无继承女方财产的权利。
04
日常礼仪
以敬老、互助和好客为佳风。对长者,无论是在路上行走,还是出入房门,青年人都要让路;儿女外出归来,要给老人请安;凡有好吃的或是老人喜欢吃的食品,首先要敬给老人或给老人留下一部分。
客人来访,主人要递烟、敬酒、端出奶制品热情招持,若是贵客临门,还要增加“瓦奇”(猪肘子)和“手扒肉”等佳肴,盛情款待。
无论谁家宰杀牲,都要选出好的肉分赠给邻居和亲友,狩猎或捕鱼归来,甚至路人都可以分得一份。家里来了客人,即便生活贫困,也乐于设法款待。
05
体育活动
在达斡尔族民间体育活动中,有适应狩猎生产和抵御外来敌人的武装斗争需要而兴起的射箭运动;有摔跤、扳棍、颈力赛等极为普及的体育活动。
06
饮食
达斡尔族的早期农业主要是种植稷子、荞麦、燕麦、大麦等早熟作物,故主食方面有米食和面食。
米食以稷子米饭为主,分为两种,一种是把稷子用锅蒸熟,炕干后碾成米叫“敖苏莫” ,是熟稷子米,饭粒大而不粘连,有糊香味,是达斡尔人的主要饭食。
另一种是直接碾成米叫“希基莫”,是生稷子米,颗粒较小稍有粘性,除作干饭外可作粘粥,还可再压成面作糕点。
面食主要是荞麦面。荞麦蒸熟炕干后碾成米叫“阿勒莫”,可以作饭食。
特色·饮食
白菜沫是用新鲜的白菜叶和盐、青辣椒、芹菜、蒜、香菜等配料碾压成沫,口感微辣、清香,可以当咸菜吃。
白菜沫炖豆腐,是达斡尔族传统的名菜。
韭菜花,语叫“梭日斯”,即是可口的咸菜,又是美味调料,是吃火锅和肉类不可缺少的调味品。
柳蒿芽,达语叫“苦木勒”,是达斡尔族人民喜食的传统里菜之一。
名人
婉容:
郭布罗·婉容,秋鸿皇后。字慕鸿,号植莲。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历1906年)。原籍黑龙江讷河市龙河乡满乃屯,达斡尔族人。高祖郭布罗·阿尔景,是咸丰年间的副都统,并封为武显将军、建威将军。
满都尔图:
(1934-)曾用名鄂岳青,内蒙古莫里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人。1954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学院历史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鄂·苏日台:
鄂·苏日台,1940年出生,鄂嫩哈拉氏,主要从事民族文化展览及研究工作。著名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及民俗学者。原呼伦贝尔盟展览馆馆长。为国家文物专业研究员、内蒙古自治区文物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美术学会理事。
图片来源:网络
投稿邮箱:hzywhsyb1211@163.com
网站:http://hzyyxkj.com
本期编辑:云朵
阅读是一种修养,分享是一种美德
*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