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远老南乡:农村人常说的“大喜妈吃面-没数”,是咋回事?
招远老南乡:农村人常说的“大喜妈吃面-没数”,是咋回事?
今天下面条的时候,下得多了剩些在盆里,俺家那位训我:都说了你多少遍了,就不能少下点,真是大喜妈吃面——没数,我都不喜说你了……。
家在南乡做的西红柿面条
挨了批评后,我是痛定思痛啊,认真反省自己,为自己对家人饭量估计有误犯下的“过失”,确实让一位自诩最具家庭主妇潜力的中年女性,感到脸红和羞愧。同时也特别好奇:这“大喜妈”究竟是何许人也,让我这碌碌无为的小人物,也沾了“大喜妈”的光?
首先请教的是我的偶像闫尧晟先生@齐东晏子 ,闫先生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是我们招远赫赫有名的文史大家,闫老师给我的答复如下:
“大喜妈吃面——没数”,就是笑话不会做饭的娘们,水多加面,面多加水,“大喜”这个名字,在过去的农村也比较多,普遍,好记。也有的地方说是新媳妇吃下把面没数,有的说是新媳妇做面条没数,后来有了孩子叫大喜,大喜妈妈吃面没数就传开了。
家在南乡做的鸡蛋面
在请教闫老师的过程中,得知不光招远南乡有这种说法,连烟台和威海也有这样的说法,整个胶东半岛提起来都知道“大喜妈”,看来这“大喜妈”的形象,己经深入人心,成为老百姓挂在嘴边的经典说辞。
经过闫老师的启发,我想起了小时候母亲给我讲的故事:说的是农村有位人家,家里有个女儿从小娇惯得要命,家务活一点也不会干,用招远南乡的方言来说“拙手不拉的,让人没眼看”。后来找了婆婆家,嫁过去后做家务是啥也不会。过去都是老人当家做主,这当家的婆婆甚是伤脑筋,灵机一动,想出妙招。
于是捎过信去,请亲家上门来做客。收到女儿婆家的邀约,儿媳妇的父亲应约上门来做客。婆婆热情寒喧后,对儿媳妇说:难得亲家有时间上门来做客,中午就擀面条吧。婆婆发了话,这媳妇就赶紧忙活起来,在大盆里和面,水多加面,面多加水,如此折腾,眼看盛面的大盆都要满了,还没调好这水和面的比例。
婆婆的手擀面
这当婆婆的着了急,婆婆的原意是想找门子,想让亲家亲眼看看这拙媳妇,拙得干啥啥不行。看到媳妇如此“作索”(南乡方言浪费的意思)白面,毕竟过去这白面在农村也是好东西,需要计划着吃,只有逢年过节贵客上门的时候,才会敞开肚皮吃一顿。如今都快合满一大盆了,媳妇还在加面,但守着媳妇的亲爹,又不好明说人家的闺女真是上不得台面,情急之下说:媳妇啊,不要再加面了,咱家没有面了……。
这话音刚落,女方亲家开了口:亲家咱可得提前把话说下,是嫩家没有面了,可不是俺闺女不会揍饭(南乡方言做饭的意思)。
母亲当初讲给我听,是在给我灌输女孩子要学会做家务活,在娘家要从小开始锻炼,否则长大了嫁到婆婆家,拙手不拉的干啥啥不会。而过去我们当地农村也有这样的习俗,在新媳妇嫁过来三日内,婆家为了考验这新过门的媳妇是否合格,会让新媳妇做顿手擀面,以此来鉴定是“巧媳妇”还是“拙媳妇”。
烧大锅,下面条喽
老家门口的文秀媳妇,娘家是毕郭镇西杨格庄村,在刚嫁过来的时候做的手擀面,刀功细,擀出来的面条又细又长,下锅的时候爽利不粘连,并且口感筋道,确实好吃,全家人都叫了好。她婆婆高兴的逢人就告诉:这媳妇真是过日子的人,擀的面条着细着细(南乡方言是细长的意思)的,俺家文秀真有福,娶个巧媳妇……。
在这样的熏陶教育下,在我结婚的时候,特意在伴匣里加了两把用红绳系起来的面条,是在超市里买的细条挂面,结果现在是新时代,这个老规矩早就没有人论了,带去的这两把面条,婆婆一个劲问我:这是啥规矩?带面条干啥,有什么讲究吗?
农村磨坊压出来的面条
紧张了半天的心,终于放回肚子里,还是新时代好啊。虽然没有了过去的一些老规矩,“大喜妈”的形象却是如此鲜活,现在己经广泛的应用到各行各业,形容做某一件事,事先估计形势不足,而形成“虎头蛇尾”的局面。人们都会用“大喜妈吃面——没数”来形容,带有几分诙谐打趣的意味。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