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复国的那么多,为什么反清复明的口号尤其响亮?
历史上复国的那么多,为什么反清复明的口号尤其响亮?
1645年,清廷在军事上取得的胜利是惊人的,不仅使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失去了占领的全部地方、失去了他们的领导者,而且也轻易地颠覆了南明弘光朝廷。与进关之初的审慎不同,此时的清廷统治者不必再为争取汉族官绅的支持而收敛凶悍残忍的本性,他们开始推行一系列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而这些政策正是如火如荼的反清复明运动的起源。
第一,强迫汉民剃头改用满族衣制。清廷领导者在听到攻占南京的捷报之后,就下旨让各处军民剃发,如果有不遵从的,军法处置。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实在在严厉实行的。《南明史》书中举例说,清廷领导人去打猎,听到有人“不行剃发”,当即就将那人斩首了,那人的父亲也被杖责五十,村里的负责人和邻居也分别被杖责。可想而知,这个剃发改制是多么严苛的政令了。
第二,圈地和“投充”。清廷移都北京后,为了解决大批满族居民移入关定居的生计问题推行了圈地令。圈地即是把近京各州县“无主荒田”“分给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实际上却是不分有主无主大量侵占畿辅地区汉族居民的产业。《南明史》书中说,圈田所到,田上所有尽归满洲,虽然政令说被满洲圈占的民间房产可以用别处的地兑换,但一般都是有名无实,只是簿上给予拨补,实际中却没有真正得给地,反而因为簿上有账,田地所有者需要给租赋。圈地令发展到后来,汉民一点播种之地都没有,尽被圈占去了。
汉族大量的土地被侵占去后,汉民无地可依,满族人又不从事耕种,清廷就以“为贫民衣食开生路”的名义,让汉民以奴仆身份投入旗下耕种田地,这是比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租赁关系更为落后的一种生产关系,自由人变成了农奴,剥削更重了,这就是“投充”。后来满族贵族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很多地方出现了“威逼投充”,不仅让汉民无偿为其劳动,而且肆意抢占他人产地,名为投充,实为明抢,致使很多不在圈占范围的汉民连地带口被强行鲸吞。
第三,严酷的缉捕逃人法。清军在统一全国的征战中,俘获了很多汉民,他们都被分赏给旗下充当奴仆。遭遇的不公和虐待使得很多人选择逃亡,但这触动了满族贵族的利益,清廷为了维护满人的利益,推行了严酷的缉捕逃人法。缉捕逃人法的特点是薄惩逃人,重治窝主。逃犯不会被严刑惩戒,只是被关起来,交由原主即可。但是收留他或者帮过他的人,即使不过给了顿饭或者留宿一宿,也会被牵累,最多的时候,有五六十家被牵连,这些原来的鼎食之家也会因此而家破人亡。
满洲贵族采取这些赤裸裸的掠夺方式,侵占了大片土地和大批劳动力,过着衣租食税的生活,但汉民的生活却愈发水深火热。家国之情与自身处境的不公,使得很多人揭竿而起,纷纷举兵反清。这些都来自于顾诚先生的《南明史》一书,书中都做了详细的介绍,请开卷有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