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爱篇么 > 历史 > >正文

​溥仪《我的前半生》:一个亲历者所告知的最真实的历史

摘要溥仪《我的前半生》:一个亲历者所告知的最真实的历史 溥仪,中国历代最后一位帝王,清朝末代皇帝。他三岁登基,三次称“帝”,又三次退位,历经晚清、民国、北洋军阀、伪满洲...

溥仪《我的前半生》:一个亲历者所告知的最真实的历史

溥仪,中国历代最后一位帝王,清朝末代皇帝。他三岁登基,三次称“帝”,又三次退位,历经晚清、民国、北洋军阀、伪满洲国等多个政权时期,他是皇帝,是汉奸,是战犯,也是全国政协委员,混乱的国情造就了他跌宕起伏、颠沛流离的一生,而他的一生也是晚清以来中国百年历史的一个缩影。

《我的前半生》是溥仪的自传,在书中,他回顾了自己入宫做皇帝、三次退位、北洋军阀混战、被逼出宫、客寓天津、做伪满洲国皇帝、解放后接受改造,最后成为普通公民的全部经历。书中以客观的态度对当时历史做了最真实地展现,对处于其中的人的感情作为做了最真实地表现,既毫不避讳,也毫不遮掩,非常令人信服,但同时,也更让人愤慨于政府的无为和日本的肆意妄为。

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溥仪出生于清朝的醇亲王府。他的祖父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他的父亲载沣是祖父的第五子,后来承袭了祖父的王爵,成了第二代醇亲王。祖父的第一、第三和第四子早殇,第二子载湉被姨母慈禧太后接到宫中,当了皇帝,就是后来的光绪。晚清的最后几位皇帝和他们的统治年数是:道光,30年;咸丰,10年;同治,13年;光绪,34年;宣统,4年。

溥仪是怎么被选为皇帝的呢?

慈禧是溥仪祖母的亲姐姐,原是一个宫女,由于给咸丰生了个儿子,且这个儿子是咸丰的独子,因此母凭子贵,在咸丰死后,她很快就当上了太后。从此开始了同光两代四十七年,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历史。当慈禧的亲儿子同治去世后,慈禧就将她妹妹家庭中的一个儿子要了去当儿子,从而可以继续垂帘听政,满足自己对权利的掌控。

溥仪的祖父曾经为慈禧建立了功勋,奠定了她两宫太后的稳定地位。他谨小慎微,兢兢业业为慈禧做事,把取信讨好慈禧看做自己的本分。因此,他在年纪轻轻之时,就接二连三地得到了慈禧颁布的一大堆头衔,风光一时无两。而他的外祖父荣禄官至兵部尚书,极尽讨好之能事,且与慈禧的大太监李莲英是好朋友。因此,对于慈禧来说,他们一家是极受信任和得宠的。

经过戊戌政变,慈禧对袁世凯很是看重,几年之间就将他提到了兵部尚书,又授了军机大臣,可是出于本能,她对身为汉族大臣的袁又不放心,因此,让满族的亲信接替了袁的职位,明着重用,实际解除了他的兵权。袁狗急跳墙,准备废帝逼宫。正在与袁徐徐图之之时,慈禧病倒了,突然做出了立嗣的决定。她将有威胁的部队都调离北京,将自己的亲信部队调进北京,然后宣布了立溥仪为嗣,溥仪之父为摄政王的决定。她以为自己不会一病不起,哪知在宣统入宫的两天内,光绪和慈禧就相继去世了。

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满族统帅指挥不动北洋新军,只能重新起用袁世凯。此时的袁军政大权在握,又有着洋人方面、革命军方面的朋友,因此左右逢源。后又逼着亲贵们输财赡军,将皇室的财源握在手中,如此,政、兵、财三权都到了袁的手中。接着袁利用各驻外公使和全体国务员的名义,要求皇帝退位。因为清廷实在是无实力可言,因此在商定了清室优待条件之后,就宣布了宣统的退位诏,这是宣统的第一次退位。

袁世凯被气死后,紫禁城的复辟活动空前活跃,虽然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但人们依然相信复辟的希望。后来张勋拥戴宣统复位听政,复辟大清,可是没几天就被段祺瑞的部队打败,复辟宣告失败,宣统又再次退位。宣统在紫禁城里一直住到民国十三年被国民军驱逐的时候,虽然衣食无忧,但如鸟一样被囚禁着,这样的生活只要想想,也会觉得压抑的。

后来他为了人身安全客寓天津,为了复辟做了伪满洲国皇帝,解放后又接受改造,受到了党和人民的教育,对自我有了新的认识,也开始有了起码的良知,从此活成了一个真正的人。

这本书中对晚清生活状况作了最真实的讲述:帝王生活、王公贵族的骄奢淫逸、北洋军阀的追名逐利,不顾百姓死活,列强的分而食之、日本对中国的文化渗透与残酷暴行等等。这既是一本自我忏悔录,也是一部近现代史。如果你想要了解最真实的晚清历史,一定要看看。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