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爱篇么 > 杂谈 > >正文

​庞康|中国酱油首富的多事之秋

摘要庞康|中国酱油首富的多事之秋 2008年的广州街头,电视栏目组随机采访一位市民,问他对于当时网络热门事件“Y照门”的看法。 这位脑门发光的靓仔并没有抓住难得的上镜机会,反而...

庞康|中国酱油首富的多事之秋

2008年的广州街头,电视栏目组随机采访一位市民,问他对于当时网络热门事件“Y照门”的看法。

这位脑门发光的靓仔并没有抓住难得的上镜机会,反而说了一句“关我*事,我出来买酱油的。”

酱油哥

在互联网已然发达的2008年,不按套路出牌的“酱油哥”迅速走红。

从此,“打酱油”就成为了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的网络围观心态的最佳代名词。

透过新闻,广东人喜食酱油的特点却也被带到了镜头前。

一方水土一方人,如果说辣椒是四川人的灵魂,山西人是无醋不成味、那酱油就是广东人的最爱。

一碟晶莹剔透的肠粉,淋上一勺独家秘制的酱油,这是广东人打开全新一天的最常见方式。

一碗普普通通的白米饭,配上一勺酱油,就成为了“豉油捞饭”。

据说香港美食家蔡澜就有个习惯,每次出差旅行总要带上一小瓶豉油,如果遇着不合口味的饭菜,就用豉油捞饭应急。

酱油的酿造方法也流传了数千年,所谓古法,就是敞开式的天然晒制高盐稀态酿造工艺。

先将黄豆和面粉发酵成“璜”,再将璜放入瓦缸,注入盐水。

广东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日照充足,非常适合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长。

在微生物和美拉德反应的作用下,长达数月的晒酿,会使其逐渐转化出鲜味的氨基酸,颜色也变得金黄或褐红。

收成时,就可以从缸底抽取酱油,第一次抽提的鲜味最足,豉香浓郁,这就是所谓的“头抽”。

取完头抽,继续注入盐水,生晒,发酵,过了100天收成的豉油就是二抽,又叫“金标”,再次循环获取的豉油是三抽,即是“银标”。

整个酱油酿制像炖鸡汤,头啖汤最鲜美,二抽、三抽像继续加水炖的鸡汤,鲜味递减。

广东人最喜欢吃的酱油是哪一家?致美斋应该是很多人的答案。

鲜、甜、浓、香,大概每个广州人都能从中吃到儿时的味道。

起源于1608年明末清初的“致美斋”酱园,与北京“六必居”、上海“冠生园”、长沙“九如居”合称为“中国四大名酱园”。

妥妥的中华老字号。

但是今天放眼全国酱油市场上,致美斋却毫无影响力。

真正的行业老大——海天味业,就在距离广州只有30多公里的佛山。

1955年,佛山的25家古酱园合并重组,其中海天古酱园的规模最大。

组建后的酱油厂命名为佛山市公私合营海天酱油厂,这便是海天味业的前身。

1982年26岁的庞康出任酱油厂副厂长一职。1956年出生在广东佛山的他,经历过上山下乡,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

这个大学生可不一般,在入厂的前两年,庞康放下大学生的架子,深入生产一线学习了解各种酱油知识。

从筛选黄豆,到制曲酿造,再到注瓶封装,庞康都曾亲自干过。

在计划经济的时代,海天的酱油每年都是定额生产、定向供应。

虽然味道极好,但由于产能不足,市民们在商店里往往是一瓶难求。

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庞康意识到规模化扩大生产是海天的必经之路。

于是庞康积极说服厂长向上提出扩产申请。最终获得了用于酱油扩建项目的700万元国家贴息贷款。

1988年,即将退休的老厂长把重任交给了年轻的庞康。

大权在握的庞康便豪掷3000万元,从国外引进一条年产2000吨的蚝油生产线,初步解决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海天开始走上了正轨,而真正的转机发生在1994年。

两年前同在广东的美的成为第一家上市的乡镇企业,广东全省的企业股份制改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

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海天迎来了股份制改革。

海天以作价3841万元的经营性资产进行股改,其中30%仍为国家所有,70%出让给47位职工。

庞康本人则出资50余万元,持股比例超过1%。

自此,海天酱油厂改名为“佛山市海天调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38岁的庞康也正式成为这家300年老字号的一把手。

“在商品短缺的年代,企业先做大,才能做强。”庞康笃信这个真理。

大干快上,上规模,上产量成为庞康的主要经营思路。

相比海天,致美斋就没有这个觉悟。致美斋虽然各种产品花样迭出,却忽略了规模上量。

从1994年到2003年,是海天大发展的十年。两家老字号的实力开始发生了逆转,并且渐行渐远。

之后的故事,便是海天在全国攻城略地的故事。

2003年,庞康开始大规模建立经销商团队,在其他竞争对手纷纷杀入一二线城市的时候,庞康将目光锁定在了下沉市场。

海天的渠道覆盖到全国300多个地级市、1000多个县,产品遍布各大批发农贸市场、城乡便利店、镇村零售店等终端业态。

每10中就有5个人在帮海天卖酱油。

有人烟的地方,就有海天——这句话一点不假。

2005年,海天投资10亿建立100万吨的生产基地,并开发蚝油、酱、醋、鸡精等多条产品线。

现在海天占地面积超3000亩,光晒池的面积就接近100万平方米,总产能超过300万吨。

对于调味品行业来说,家庭终端消费,只是很小的一部分销售来源,它们最大的消费渠道,其实是餐饮业。

对于厨师来说,习惯了某种调味料,味道、用法烂熟于心后,几乎不会贸然更换品牌。同时也意味着:只要能把酱油卖给厨师,就能坐拥巨额利润。

于是,海天决定“从娃娃抓起”,赞助厨师学校和各类厨艺赛事,强化他们对自家调味品的味道记忆。再结合地面推广队伍的配合,海天最终占领了超70%的餐饮渠道,令同行望尘莫及。

2014年,凭借着高效三板斧,海天味业顺利上市,海天味业生产的酱油已经拿下了中国15%的酱油市场。

哪怕是把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市场份额加到一起也比不过它。

一切似乎十拿九稳,庞康也坐稳了“酱油首富”的宝座。

但2022年注定是海天和庞康的多事之秋。

国庆期间,多个视频媒体揭露了“酱油一哥”海天味业配料表双标的事件。

海天在国内市场当中销售的酱油在含有天然原料之外还有其他不少添加剂,但是在国外市场当中销售的酱油除了天然原料之外却没有其他的添加剂。

在舆论发酵的越来越严重之后,海天味业也连发两条声明,回应了关于酱油添加剂的新闻。表示酱油的生产是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

但是翻看所谓的国家相关标准,无论是《酱油质量通则》、《酿造酱油工艺技术规范》、还是《配制酱油》行业标准,佛山市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都是主要起草单位。

值得一提的是,庞康本人就是中国调味品协会的“酱油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

庞康

当裁判员亲自下场参加运动会,自然就失去了公平和客观。这也是网友这一次不再打酱油,纷纷表态的导火索。

抓住了时代的机遇,让庞康和海天走到了今天。

但傲慢和偏见,却又会遮住原本睿智的眼睛。

这一次的庞康,又该如何收拾这局面?

让酱油再打一会。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