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唯有道
《道德经》: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唯有道
第三十四章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前面讲了我们人只能遵循自然规律做事,而不能左右自然规律,凌驾于自然规律之上。话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车想怎么开就怎么开,篮球想怎么打就怎么打,航天飞机想怎么造就怎么造……这世界岂不是乱了套了吗?完全没有自由可言,更多时候是为自己的覆灭埋下伏笔。所以说,别误解了自由,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解规则,运用规则,我们才能有最大的自由。
自然界有自然规律,就是道,体现在人类社会中的道,就是德。人的小道遵循大道,遇到与大道冲突的时候,要修正自己的小道。如果我们做事遇到障碍了,陷入困境了,这就是我们成长的好时机。我们就要想一想,是不是自己违反了自然规律,需要在哪一点改进。吾日三省吾身,每天都要觉察自己在什么状态,调整自己,才能日日新,又日新。
老子在本章讲到“道”一个很神奇的地方,就是它既大又小。那么,怎么理解呢?这就跟道的特性有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出万物,培育万物,但是,它不拒绝、不主宰万物,功成名就又不把功劳都揽到自己身上。这世界上的动物、植物生长都自然而然地遵循自然规律,对于人而言,百姓安居乐业,孩子成长了,事业有成就了,绝大多数人也认识不到是道的作用,而认为自己本身就这样。从这一点来说,道很小很小很小,小到你根本意识不到,它的作用是细致入微的,潜移默化的。
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大,能大到极致,小,能小到极致。所以《道德经》一直强调君王要无为,无包含了一切可能,一切意义,而有是受限的。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最大的为。智学老师讲情境思维的时候,会讲到主动和从动,从动就是如何无为地去做事,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
读了这篇和前面的文章,你可能从原来对道一无所知的状态,到现在有了意识,原来,我们都受自然规律的作用,也意识到原来“道”有这么重要。同时也有人可能有这样的疑问,你说绝大多数人都根本意识不到有“道”这回事,难道那些君王,那些成功的人都了解“道”,遵循自然规律做事的吗?不知道的人就做不成吗?
并不是这样的。别忘了我们人有跳出情境看情境的能力,有学习能力,有经典著作可以读,有历史可以读。非常重要的是,有老师教。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中国古代那些能够认知到自己的认知,认识到自然规律,并且传承下来的人,简直就跟神一样。他们通过著作、言行影响其他人,其他人再影响更多人,就像永不停止的涟漪一样,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传承了几千年,直至今日。我们中华文化是相当客观的,人们在这样的文化大道之下,有自己的家庭文化小道,家庭小道影响孩子,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成长。这就是你可以不了解道,但是也能做出符合道的规律的事的原因。
孔子讲,有些人是生而知之,有些人是学而知之,有些人是困而学之,还有民众是困而不学。什么样的人是生而知之?受家庭文化影响的人嘛!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但是,如果按照这样的路径,大部分人都没有出路。人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智慧的大脑。所以,既然做不到生而知之,就要通过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
道可以很小,道也可以很大。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前面章节讲到,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所有的河流都奔向江海,所有的人心都向一个人而去,这样的道能不大吗?这样的人不能称为仁君吗?姜太公对周文王说,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义之所在,天下赴之,道之所在,天下归之。有这样强大的凝聚力,百姓诚心归顺之后,君王这时一定要注意,不能认为天下就是自己一个人的天下,从而对百姓横征暴敛,拼命压榨百姓,搞得民不聊生。主宰百姓,就不能称为大。
本章对做团队,搞管理,培养孩子的人有非常重要的启示。鬼谷子讲,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我们在做管理的时候,既要大,管理者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有开创大局的雄伟气魄。也要小,既注重整体也要注重局部。怎样小呢?要无形,无为。在从整体往下落时,比如做事,培养员工和孩子,要具备变动阴阳的策划能力、达人心之理的说服能力、见变化之朕的反应能力、润物无声的影响能力。
我们经常讲,知行合一,具体如何去做呢?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你创立一个公司,或者有了一个孩子,你的希望是把公司发展壮大,把孩子培养成人、成才,这时,很多老板和家长都会遇到难题,就是员工怎么做着做着就被动起来了?孩子怎么跟算盘珠子一样,你叫他写作业,他就写,不叫他写,坚决不动。这就需要我们从动地,无为地培养其他人的主动性。
比如说,家里来客人了,孩子主动为客人倒茶,有些家长一看到孩子把茶水洒出来,就开启叨叨模式,怎么这么不小心点!脾气好的孩子继续做完,脾气不好的,可能就气走了,下次再也不干。
如果父母耐心观察孩子做一件事情从开头到结束的整个过程,然后分析从整体到局部,从目标到当下,其中的环节有什么问题,如何改进,父母心中就有数了。在事后可以跟孩子沟通,也可以不沟通,但是可以在平时的谈话、做事过程中,让孩子不知不觉学会如何做事。
那么,怎么样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呢?
我们公司门口来了一只流浪小猫,最多两个月大,如果继续流落在外面,可能会饿死。我家孩子想收养它,但是我们没有养猫经验。我们正看着小猫不知所措的时候,智学老师从办公室出来,当我们的面把原本野性十足的小猫抱起来,逗它,又买了一些小鱼干训养它。小猫在智学老师的手中,非常的乖巧。智学老师全程没有跟孩子说,老师教你啊!你要这样,你要那样。孩子看着智学老师跟猫的互动,就学会了,就这么简单。
这是影响别人于无形的一种方法。关于怎么无为,前面文章讲了很多,限于篇幅,就不展开。有一点,小,最重要的就是文化建设。
那么,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这个大是什么意思呢?
大,可以表示从整体看问题。过去有本书很火叫《细节决定成败》,看书名就知道大概讲什么内容了。但是,如果我们只看到细、小,看不到大,就容易出问题,我们看小孩,小孩缺少整体思维的能力,想到哪就做到哪,此事和彼事关联不上。
每个人在不同的思维层次上,对事情的看法也是很不相同的。站在整体上看问题的人,心胸会更宽广,站在局部去看问题是,往往会带有鲜明的立场。刘备三顾茅庐求拜孔明,关羽和张飞是很不开心的。刘备是从整体看问题,能接纳不同,而关羽和张飞,因为从局部看问题,所以就和大哥产生分歧。
大,也表示情境大。周瑜随机应变能力非常强,谋略水平也很高,但是他就是比孔明差很多,为什么?因为孔明能站在更大的情境看问题。孔明掌控整体情境,可以把未来的事情,今天就做完。只等情境一到,一切按步就班进行。掌控小情境的人,可以把当下的事情做到随机应变,找到最佳的策略。这就像周瑜。有人说,周瑜这个人气量狭小,其实不然,他不是气量狭小,他是只能在小情境中把控,在一般人的眼中,那就叫足智多谋,而在孔明、庞统这样的大家眼中,只能算是小有情操而已。
当我们要了解一个人的时候,也是先从大处着手。不能只是了解这个人的本身,而是要全面地了解这个人对当下情境的看法,这个人目标,身份,角色,使命是什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比较全面的了解这个人的基本状况。而对于这个人的个人能力,其实是在最后的,因为对事物有了整体的全面的看法,个人的能力才会显现出重要性。如果一个人看问题偏差的厉害,那么个人能力再强,也是有局限的。
当然了,有很多领导、父母做的还是不错的,当下属、孩子发展很好的时候,领导、父母就很欣慰,也不去干扰他。他们不会说,你是我的下属,或者你是我的孩子,你的一切都要由我来做主,你的一切都是我给你的。因此,我们才说,合道的领导,合道的父母,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这样的父母教导出来的孩子,不孝敬父母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样的领导培养出来的下属,不忠诚是不可能的。
第三十四章(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