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下正科级领导
了解一下正科级领导
在体系内是执行层的顶端,不能决定做什么,但能决定怎么做。由于在其之上的副处级只是辅助决策层而实际上并没有决策权(正处级是决策层的底端),而正处及以上的决策层人数非常少——一个县区通常只有3个半决策层,一个地级市决策层人数也不过百,故实际上正科级领导在看起来不少(其实从绝对数量上看也不多),但由于在其之上的决策层人数非常少,故正科级领导作为一个阶层来说,在体系内的影响力是很大的。一个正科在其职责范围内想做什么事,不一定能做成,但想不做什么事,那这事极大概率会黄。
特别的,目前国内决策层的官员基本使用流官制。且与封建时代的流官制不同的是,国内决策层级别的官员不光异地调任是常态,且任期往往大幅低于法定任期,大部分决策层的官员都做不满五年一届的任期。从某些抽样数据来看,中(厅级)低(处级)阶决策层的官员在一个岗位的平均任期只有三年出头。相对的,正科级领导虽然也存在轮换,但绝大多数都在同一地区同一个单位,且通常能在部门中做满一个五年任期(新规定是同一岗位做十年必须换部门岗),有足够的时间在部门里建立权威并掌控部门的执行力。同时,由于正科级领导干部是在本地区同一单位内各部门之间轮转,这就造成了不但同一单位内各部门之间的正科级领导干部会有意愿和动力互相帮忙(天知道下一届任期某边缘部门的正科会不会轮岗到能拿捏自己部门的核心部门),甚至不同部门之间的副科领导通常也愿意在工作中给其他部门的正科领导行个方便(天知道下一届任期某边缘部门的正科会不会轮岗到自己部门成为自己的直属上司)
这就造成了近似英剧《是,大臣》里面大臣哈克(可看成流官)与部门常务秘书汉弗莱(可看成执行层顶端的官员)的局面——当然由于我国官吏一体,决策层的官员不通过民选而是通过从执行层选拔的方式产生,使得执行层很难用官僚体系内的那些把戏糊弄决策层——但由于政策的执行不但需要决策层做出英明的决策,还需要执行层发挥足够的执行力。而流官制度下的决策层通常不能越过正科这个阶层来获得体系内的执行力,这就造成了在某个具体工作中,对应的正科级领导能发挥的作用反而有可能是决定性的——英明的决策者在制定方案时应考虑到实施方案所需要的执行力,如果提供执行力的正科级领导是自己搞不定甚至和自己对着干的(绝大部分官僚体系中都有各种保护执行者免受决策者随意处罚的措施),那么显然你是在制定决策时没法不去考虑自己没有执行能力这个因素,即正科级领导虽然无法做出决策,但可以通过不提供足够执行力的方式来否决更高级决策层的决策。
回到题目本身,在我国,如果你是正科级领导(特别指有机构法人章而不是享受正科待遇的非领导职务),那么在你负责的那个专业领域方向,你几乎是你所在地区该领域中权力排第2或者第3大的那个人(第1大是你的直属正处)。在其他体系内的领域,你有可能是该领域权力排行前十的人——这要综合取决于你和负责对应领域的那个正科级领导之间的关系;你所在部门的核心程度以及你任正科级领导的资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