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40天大撤退:一个不可复刻的奇迹
宜昌40天大撤退:一个不可复刻的奇迹
无法打破的僵持局面
1937年7月7日,抗战全面爆发,日本法西斯狂妄地宣称要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随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华北、华中、华南共13个省相继沦陷。10月,武汉失守,日军企图沿着长江一线向西南进攻,而距离武汉300公里的宜昌,成为了敌我双方注目的焦点。 宜昌素有“川鄂咽喉”之称,抗战时期中国的交通十分不便,仅有水路可以通行,日军要想侵入四川,只能从宜昌进攻。一时间,宜昌城内人人自危,大量后撤重庆的人员滞留城中。与此同时,沿江两岸也堆积了不少机械设备等待转运,各个轮船公司前围满了吵闹的人群,整个城市人满为患,水泄不通。就在这局面僵持不下之时,时任民生公司总经理的卢作孚抵达了宜昌。
卢作孚,重庆市合川人,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大名鼎鼎的“中国船王”。如此名号并非夸大其词,早在1925年,卢作孚便于重庆创办民生公司,并在之后成功统一长江上游航运,将曾经不可一世的外国轮船公司逐出了长江上游,使民生公司“崛起于长江,争雄于列强”。就在卢作孚抵达宜昌的半个多月前,为了应对日军的侵略,国民政府军政部曾下令,要他将民生公司的所有船只一律开到武汉长江下游田家镇凿沉,以此来封锁江面,阻拦日军军舰沿长江进犯武汉。面对这种“损敌一千,自毁八百”的做法,卢作孚表达了强烈反对,并选择竭尽全力,组织船队参加抗日救亡。
“中国船王”的力挽狂澜
1938年10月23日上午,卢作孚与坚守在宜昌的中国军队第33集团军某部队关团副达成协议后,便马不停蹄地前往各个轮船公司和码头视察,检查所有轮船的运行状况。一番了解过后,卢作孚心中顿时有了想法。当时,还有40天长江枯水期就要来临,届时若水位降低,大型船只都无法通行,更别提还要承载大型机械物资的船只。卢作孚深知,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于是他连夜召集各轮船公司相关负责人开会,并制定出了在40天内运完撤退人员和物资的详细计划及具体措施。
随后,这位“中国船王”亲自前往各个轮船公司,对那些争吵不休、挤作一团的各单位负责人大声说:“请大家先回去,明天早晨8点,我会在12码头和大家见面,宣布撤退安排!”第二天,卢作孚准时到达12码头,面对乌泱泱的人群,他坚定地说:“我以国民政府联合运输办事处主任的身份保证,经过我的实地考察和初步估算,以现有的运力完全可以在40天内将所有撤退人员和物资转运至安全地带。”听闻此话,不少人激动地流下眼泪。卢作孚停顿一会儿,接着说:“但是,在这40天内,所有公司的轮船、码头,必须只听我一人调遣。各单位、各人员物资的转运顺序一旦排定,必须执行,服从指挥,不得擅自更改计划!”随后,卢作孚对撤退举措分别作了简单明了的分析,让此刻充满希望的人们更加兴奋。
最后,卢作孚毅然决然地表示:“我们将团结一心共赴国难,大家不用感到恐惧!在这40天内,我们一定能完成宜昌撤退,成功抵达重庆朝天门码头!”话音刚落,人群中爆发出一片欢腾,在卢作孚坚定自信的目光和周密的计划中,他们看到了生的希望! 人心已稳定,从前混乱的局面就此改变。
可是,从宜昌前往重庆的航道狭窄弯曲、滩多浪急、暗礁林立,夜晚无法航行,且1500吨以上的轮船必须换成大马力小船,才能继续穿过三峡前行。如此窘境,如何保证40天内将所有后撤人员和物资都完全转运至重庆朝天门码头?鉴于三峡航段不能夜航,卢作孚想了个办法。他要求各船尽量利用夜晚装卸,抢在白天航行,同时为了搬卸方便,他在三峡航线增设码头和转运站,临时增加雇工3000多人,征用民间木船850余只,用于运载轻型物资。为了缩短运载时间,卢作孚还采用了在枯水期间也能保证轮船正常航行的办法:三段航行法。将整个运输段划为三段:宜昌至三斗坪为第一段,三斗坪至重庆万县(今万州一带)为第二段,万县至重庆为第三段。除了最重要的物资和最不容易装卸的大型机械设备直接从宜昌运往重庆,其他物资全部按“三段航行法”办理。船只将有的物资运到万县就返回,有的运到奉节、巫山、巴东就返回,这些临时卸下的物资留着以后再运,以便船只可以当天就返回宜昌继续转运其他物资。就这样,船只的航程缩短了大半时间,为这场大撤退赢得了更多更宝贵的运力和时间。
惊心动魄的40天大撤退
1938年10月24日,第一艘满载物资和后撤人员的船只正式启航,驶出宜昌港口,前往重庆的朝天门码头。当天,卢作孚亲自护送一些孤儿幼童上船,孩子们扒在栏杆上,挥动着小手向卢作孚告别,岸边驻足观望的人群无不为之感动。随后几十日,载满物资和人员的20多艘轮船以及850多只木船,在这条险峻的三峡航线上不停地来回穿梭,以求力挽狂澜。
每天,卢作孚都要到各个码头亲自了解每艘船只的航行情况,到了深夜,还要去检查装载物资的情况。不仅如此,在这段抢运期间,卢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时刻都要面临来自日军的轰炸,船只被炸毁、船员牺牲的消息也不断传来。所幸,这场惊心动魄的40天大撤退最终发挥出了极大的作用——抢运了后撤人员150多万,转运了物资100多万,被誉为中国版的“敦刻尔克”。
后来,毛泽东称赞卢作孚为我国四大不能忘记的实业家之一,还有专家评述道:“那些抢运入川的物资,很快在西南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工业区,尤为重要的是以重庆为中心的兵工、炼钢等行业的综合性工业区,构成抗战时期中国的工业命脉。正是这些撤退运输到大后方的工矿企业成为抗战的坚强后盾,生产了大批枪炮,为前线的将士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杀敌武器,为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纵观中外战争史,卢作孚和民生公司仅在40天内成功将数百万的人员和物资转运至安全地带,已是一个不可复刻的奇迹!
如今,卢作孚虽已作古,但他的英勇事迹和巨大贡献必将流芳百世,而他为国为民勇敢奉献、鞠躬尽瘁的精神,亦将永远留存于山城大地间。
作者:常欣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