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爱篇么 > 杂谈 > >正文

​1866年普奥战争:一场典型的内外线对决

摘要1866年普奥战争:一场典型的内外线对决 1866年普奥之战。此战双方在波西米亚战场的决战兵力大致相当,均为二十多万。普军主力分成第一和第二两个军团,后者在西里西亚边界展开,...

1866年普奥战争:一场典型的内外线对决

1866年普奥之战。此战双方在波西米亚战场的决战兵力大致相当,均为二十多万。普军主力分成第一和第二两个军团,后者在西里西亚边界展开,另有一个较弱的易北河军团(三四万人),位于普鲁士萨克森边境,其前期任务是逼降萨克森,尔后向波西米亚进军。普军各军沿边境线分散布置,呈一巨大弧形,整个正面达二百五十英里之宽。而奥军正面则仅约四十英里宽,可谓典型的内外线对决。

之所以如此,全在于毛奇打破当时偏重内线的传统,以广正面布势而实施分进合击,这可以借助新兴的电报技术,以及普鲁士相对优越的铁路系统,从而抢占先机。而由于普军是依凭弧形边界居于外线,奥军则按照常规采取内线,则普军两个主力军团只须合理协同,第一军团吸引敌人,待第二军团侧面包抄,即可能一举合围奥军。这大概正是毛奇最初的设想和期望。

战幕拉开后,普军易北河军团很快占领萨克森首府德累斯顿,尔后向东南行进,进入波西米亚(当年腓特烈也是这么干的,大国凌霸,小国悲哀),并与其左侧第一军团逐渐靠拢,6月22日二者建立联系且合并,从而与左冀第二军团形成两路分进之势。但普军整个正面仍宽过奥军数倍,且两个军团相隔甚远,其兵力仍属相当分散。则对于奥军而言,自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为上,并且要尽可能快速接敌决战,这是内线取胜的基本途径。

然而事实却是奥军向边境开进过程中,与普军左右冀前锋各作接触,即行后撤,均未经过严重战斗。应该说奥军统帅贝奈德克是察觉了普军意图,以避对方合击之势,但其决定却未免过于保守。当时其部下曾有人建议进攻,但贝奈德克开战前即缺乏信心,决定谨慎行事,声称要“以绝对优势击败入侵者”。从后来的事实看,此人不仅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可惜的是放不开手脚,反而被对方所击败。

贝奈德克率奥军主力于30日向东南方退却,7月1日夜,奥军到达易北河上游西北河畔的萨多瓦高地地带。从后续发展来看,贝奈德克似乎是想在该地区借助地利,迎击当面而来的普军第一军团,将其击退或歼灭以后,再转向东北,应对由此方向而来的普军第二军团,以集中击分散,再加上地利,的确是“绝对优势”了,于是即命奥军布置阵地,展开为迎敌之势。贝奈德克的设想和布置,或许有其合理的考虑,但既是内线作战,不求快速出击各个击破,反而后退以待敌,未免理路不合。此前的撤退尚可说是因局势混乱而持重以对,这一次可大大不该了。

奥军主力在萨多瓦依托既设阵地,等到7月3日晨,尚未能等至普军第一军团来攻,而普军第二军团虽相距尚远,但带来的侧面威胁却日趋严重,于是贝奈德克又即决定于当日向南渡过易北河撤退。其主要考虑仍是避免遭到合击,徐图破敌之策。可惜的是,奥军未及撤退,普军第一军团已至,战斗随之打响。原来普军之前由于奥军主动撤退,预想的合击不但落空,并且还失去了敌军踪迹,7月2日夜才得知奥军动向,这一下可说正中下怀,于是毛奇即令第一军团于此日清晨进攻敌人,正面牵制奥军,尚在行军途中的第二军团则火速向战场位置前进,到达后直接向奥军右翼攻击。

3日早晨,普军第一军团向当面奥军发起攻击,但为奥军炮火所阻,双方激烈大战。普军第一军团和当面奥军相比,兵力处于一比二的劣势,且奥军又占有地利,自然战况不顺。当时普军大本营里气氛紧张,俾斯麦掏出雪茄盒递向毛奇,毛奇便从容挑选了一支,俾斯麦后来回忆说:“当我看到毛奇如此镇定,便相信一切都将好转。”

而普王威廉一世更是沉不住气,甚至想要撤退,却又不好意思出口,便问毛奇是否有撤退的安排。毛奇则简短回答:“不会撤退。”当普王再次表示担忧时,毛奇便说:“普鲁士的前途就在今日。陛下今天不仅将赢得战役,还将赢得战争。”有趣的是,据毛奇后来说,战争期间每当发生意见分歧时,他便会对普王说,“陛下现在要亲自下达命令,我没有任何意见”,然后普王便让步了。这个军将的,也难怪普王想撤退而不好意思说了。于是大家便都盼望第二军团早些赶至,从而扭转战局。俾斯麦更伸长了脖子眺望第二军团赶来的方向,那是真正的翘首以盼了。

而这时的贝奈德克,恐怕是更加的矛盾而痛苦。因为如果全力对抗当面的普军第一军团,则很可能尚未将其击败,普军第二军团便从侧面而至,毕竟已过了一日两夜,此事殊堪可虑;而若依照刚作成的决定向南撤过易北河,则须摆脱眼前战斗与对方尾随追击,亦殊非易事,何况奥军一撤再撤,早已对士气产生颇大影响。战至中午时分,普军第二军团终于赶到,随即向奥军右翼发起攻击。至此奥军大势已去,贝奈德克即以骑兵掩护,率主力向东南柯尼希格雷茨方向撤退。

而普军出于多方面的原因,也已无法组织有效追击,致奥军十五万人安然撤走(此战普军伤亡约万人,奥军连被俘损失约四五万)。奥军虽败而主力安然撤走,从这样的结果来看,贝奈德克大抵还是作了两手准备,欲放不放,没敢全力反击,再次显示此人是个谨慎有余,胆略不足的将军。

这场战役,双方兵力相当,却形成典型的内外线对决,可谓异常罕见。而奥军的指挥固然存在问题,普军实际上也是险胜,其不但正面过宽,平分兵力,而且两个主力军团相隔过远,假使遇到的是拿破仑或隆美尔这种果敢的将军,普军恐怕要大败亏输。尤其是由于各军广正面远距离分进,受到复杂地理环境、后勤补给跟进以及指挥通讯等多方面影响,无论开进还是进攻都协同不佳,颇为混乱,以至常有评论说毛奇根本就不曾指挥,而是听令部下各自为战。毛奇本人也承认,萨多瓦之胜有不少偶然因素。

当然,普军的作战过程不如预期的顺利,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毛奇的原有计划遭到了不合理的修改,其最初计划是在边境展开四个军团,结果被抽掉一个去掩护西南国境,而为了掩护下西里西亚,以及便于侧击敌人,第二军团的展开位置亦未向第一军团靠近,致使二者间隔过大。毛奇曾称萨多瓦之战为其最成功的会战,但此战计划并非杰作,这话是有内涵的;他还说过“兵力若在原始集中(其实是原始展开)时犯错误,则在作战整个过程中都很难矫正”,这话显然也是有感而发。毛奇这个人,也算颇有涵养了,本事自然也是有的,尽管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的对手都比较差劲。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本文选自晨星兵史作品,仅代表作者观点,谢绝转载。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也可留言评论,交流进步。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