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生活启示
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生活启示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因为一场小雨,留下了千古名篇。如杜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韩愈“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如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同样是生活中一场雨, 苏轼又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今天我们来品读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经历乌台诗案,九死一生,苏轼被贬到黄州。这首词是他到黄州三年后所写,这三年间,他朋友疏远,弟弟身在远方,寄居寺院,生活极其艰难,还是囚犯之身,孤独寂寞,曾经的辉煌荡然无存,仅是一个乡间野夫。 三年中,他虽然有愤懑痛苦,但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一年他到城外买田,然后在归途中,遇到了一场狂风暴雨,“同行皆狼狈”,他会如何面对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穿”、“打”说明雨下得很大,很急。而苏轼却“莫听”、当时的苏轼可能想“你下你的雨,我走我的路。”“何妨”、“徐行”,表现出从容不迫、平静,视风雨为无物,傲视风雨的乐观旷达心态。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一身野服打扮,“轻”字体现诗人内心的轻松,无官一身轻。结合前两句,轻是搏击风雨、笑傲人生后的轻松、喜悦、豪迈。 “谁怕”包含谁又怕,对抗。莫听、何妨、谁怕看出词人的执着、酒后的豪情,无所畏惧的气魄。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料峭的春风几丝寒冷,山头斜照、气候不定,隐隐地透露出作者这几年的劫后余生中,余悸尚未完全消尽,政治风雨令人寒冷。但不管天气是阴是晴,政治风雨是寒是冷都听任自然勇敢面对。人生虽然变幻无常,但阴雨之后必有阳光。萧瑟处是经风雨处,是“穿林打叶”处,是“料峭春风吹酒醒”处,是走过的道路的代指(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里的“风雨”和“晴”。“晴”喻人生春风得意的顺境,“雨”喻人生逆境。 既指野外途中所遇的风雨,又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这里看出苏轼淡定,不在乎,宠辱偕忘,超乎物外,不被外物左右,内心宁静。
刚刚还急风骤雨,现在却斜照相迎给我们什么人生启示呢?人生虽然变幻无常,但阴雨之后必有阳光。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人生也是如此,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窘困也好,通达也好,都能泰然处之。这是词人面对仕途失意的旷达胸襟。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苏轼好像把人世间的一切得失荣辱都已经看透了,似乎无论顺境和逆境,他都能够坦然接受。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