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舆论带偏的丹东事件透射出一种病态心理
被舆论带偏的丹东事件透射出一种病态心理
本来是一起很明确的违反防疫规定出行并强行冲卡、袭警的违法行为,就因警察一句“录了吗”被舆论带偏,反倒成了警察没有做好为人民服务的事件了。
警察是在女子违反防疫规定出行并强行冲卡后,接到报警实施拦截时才出现的,不管拦截现场警察执法中有啥过错,都不会影响到此前女子违反防疫规定出行并冲卡的事实,但舆论却忽略了这点,更多的是拿着警察被打“倒地”和那句“录上了吗”肆无忌惮的攻击挑衅、警察的执法,说什么警察“弱不禁风”,“粉嫩的脸上”被“一掌倒地”是“碰瓷”等等(警察整天风吹日晒,有几个是粉嫩的呢?)。更有甚者,炮制出《人民日报》的“评论”,网络大V、大学教授等各类人士纷纷点赞支持,再一次把人民警察推向风口浪尖上。而所谓的“人民日报评丹东事件”网上根本找不到出处。该“评论”文笔华丽,寓意很深刻,核心意思是人民警察要全心全意为人民,对人民群众要热情,要温和执法,要讲艺术有技巧等,似乎很客观很中肯。但我敢肯定,这绝对不可能是人民日报就丹东事件的评论,这些人费尽心机,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引起大家的群情激愤,把丹东事件中的人民警察推向风口浪尖,推向人民群众的对立面,可谓用心险恶。人民警察的职责更应该是保卫(为什么只特意说是服务?)广大的人民群众。而丹东事件中的父女,他们是人民群众,但又是违反防疫规定出行并强行冲卡的当事人,而且拒不服从警察甚至袭警,这样的人的这种违法行为,违背了人民群众的基本准则,应该受到严惩。
至于整个事件中被诟病的是警察在拦截执法中的言行和警容是否存在问题,这点我相信有关部门会关注的,并不会受舆论影响去偏袒或处罚。我看了视频,个人认为,警察是否被打到不是判定是否袭警的依据,只是将来处罚轻重的依据。是否故意倒地,没有明显的指正,不好判断,这也是不会改变袭警的事实,只是处罚轻重的参考。至于“录上了吗”,也没问题,警察执法过程需要全程录像的,特别是要采取强制措施前的违法事实是否被记录下来,会作为更有效的证据支持采取强制措施。即便是没有录下来,该采取强制措施也是可以的,但有证据更好一点而已。说这句话,也说明警察担心如果没有证据,会造成事后的舆论压力,这也体现出我们执法过程的一种无奈之举,尤其是遇到撒泼的拒不服从的人,录下证据更重要。这件事有视频都被舆论造谣中伤(这就是蓄意放大这句话想得到的结果),想一想如果没有视频,那不知道会成为一种什么样的舆情,警察担心的担心不无道理。其实,我想说的是,警察在拦截现场一直比较克制,一直都是用身体阻挡女子的拒不服从的过激行为,按说警察在拦截现场遇到再次拒不服从就可以直接采取强制措施,就不会有“推倒女子”了,这个警察已经很温和了。说推倒女子的人,难道遇到拒不服从警察的人时,警察就只能立正?都不能伸手阻止其过激行为?
还有关键一点,不是警察阻止持有证明的女子去看病,警察是在女子无有效手续两次冲卡后拦截现场出现的,没人阻止女子“看病”或取药,但手续不合规。
至于警察执法过程和警容是否存在问题,希望有关部门能调查清楚,及时给予答复,也支持女子申请复议,让整个事件有个明确的结论。
以上个人观点,欢迎批评指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