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宿舍”你用过吗?
“共享宿舍”你用过吗?
转载新浪博主 @海里de浪花 ,略有修改。
继“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出现之后,又一个新的共享概念在成都诞生了——“共享宿舍”。
“共享宿舍”指的是高校把自己的学生宿舍拿出来重新整修一番,在寒暑假闲置的时候以低价租给来到当地旅行的游客。最先提出这一做法的是成都的西南民族大学。该大学在去年暑假期间清理出41间学生宿舍作为首批“共享宿舍”先行推出,从7月份开始对外营业,开放时间为1个月。宿舍住宿费用售价低廉,每天只需要25块。如果是学生的话,还能凭有关证件获得“免费体验一天”的机会。
“共享宿舍”的概念一提出就在社交网络上掀起了铺天盖地的讨论。大多数人对于高校的这一做法感到很新奇。在“共享宿舍”开放之后,天天都能迎来旅客参观和入住,十分热门。截止到8月份,“共享宿舍”接待的游客接近1000人次,其中大部分为学生党,也不乏年轻父母携子同行过来体验一把。
值得一提的是,西南民族大学不仅开放了学生宿舍,还允许游客使用学校的食堂、体育场所以及文史馆等基础设施。一位亲身体验过“共享宿舍”的游客说,住在“共享宿舍”里很有安全感,仿佛回到了校园。宿舍的装扮风格也不错。她还用学生卡到图书馆转了转。感觉跟生活在这个学校里的学生没什么两样。
此次试点效果不错,据称西南民族大学未来还将面向更多的社会人士开放更多的“共享宿舍”。
西南民族大学推出“共享宿舍”的举动堪称业内创举,它是国内第一所把宿舍资源拿出来向社会开放的学校。国内各大高校在教育经费的支援下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各种资源,包括廉价的宿舍、食堂以及文献丰富的图书馆等场所。学校的资源配置类似于“潮汐经济”的概念——在上课时间段,这些资源被学生和教师所享用。但在暑假和寒假期间,这些丰富的资源就被闲置了。如果能运用共享经济的概念把闲置的资源面向社会大众开放,便能很好地盘活高校资源,给社会带来正面的经济效益。无论对学校还是对游客来说,都是双赢的举措。
其实关于“高校资源是否要对社会开放以及如何开放”一直是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热门话题。高校本身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场所,对外开放具有先天合理性。但高校作为学生教育场所的特殊身份又决定了它面向社会开放时具有一定的难度和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
某些高校曾经试过拿出部分食堂,对外开放。学校食堂的低廉价格和较高的食品安全保证吸引来了很多校外人士。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在饭点时间经常需要和校外人员抢着排队,吃饭时间过长直接影响了下一门课的出勤时间推迟。这么一来,学生纷纷抱怨,怨声载道。
高校在开放自身资源的同时肯定会遇到种种问题,但并不是遇到问题就选择不开放,而应该思考如何把握好开放的度。以前面提到的开放食堂的高校为例,后来它引入校外商家,打造成类似学生食堂的餐厅。收费比校外要便宜,但是比校内学生食堂要贵一点。价格杠杆很快起到作用,由于仍然比校外便宜,还是能吸引很大一部分社会人士过来就餐。但又比学生食堂贵,因此少了一部分对价格比较敏感的社会人员。对校内学生来说,价格贵吃的人就少了,但对于不介意贵出几块钱的学生来说,这个食堂提供了更多校外商家的餐品可供选择。如此一来,双方的需求都照顾到了,且用价格杠杆筛选掉了一部分顾客,不至于造成过度拥挤。
正如这个学校开放食堂的尝试一样,高校资源的开放并非是与否的简单是非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综合题。既要保障学生的权利,不至于影响日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又要保持高校的公益性和社会性,这其中的诸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一步步摸索,方能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