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变成了《悯农》,诗人原是花天酒地、滥施淫威的酷吏
《锄禾》变成了《悯农》,诗人原是花天酒地、滥施淫威的酷吏
前些日子在外散步,偶遇一小童,摇头晃脑正在牙牙学语,口中念道: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诗极为熟悉,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能背诵,可依稀记得当初学到的时候题目叫做《锄禾》!
老农
快步回家,小时候的书本已经找寻不到,只好在网上查询。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这首被我熟知的《锄禾》,不知什么时候变成了《悯农》。而更让我诧异的还不止这些,诗文作者的人品和品性也让我大跌眼镜。
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
诗的一开始就描绘了一幅烈日当空农民在耕作的场景。在最为炎热的中午,农民还在田中辛勤的劳作,那落下的一滴滴汗珠,洒在了地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已经不是空洞的说教,更加不是无病呻吟,反而如格言一般,教化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凝聚了诗人真正的感情。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后迁居无锡。唐朝诗人、宰相,生平卷入牛李党争,为李党重要人物。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参与者。其诗反映当时农民的辛苦和痛苦生活,对农民遭受的苦难生活表示同情、哀怜,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被誉为悯农诗人。
李绅
李绅所做的《悯农》诗有两首,另外一首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春对秋,种对收,一对万,粒对颗,粟对子,四海之内没有闲置的土地,为何农夫还有那么多被饿死的呢?两首悯农诗流传甚广,千古传诵。可就是这么一位悯农诗人,其为人如何呢?
悯农
相传,李绅幼年丧父,青年四处交流,壮年入仕为官,晚年拜相入阁。青年时期对下层劳动人民充满了怜悯之情,可在其仕途飞黄腾达之后,却渐渐丧失了诗歌之中的悯农之心,逐渐蜕变成了一个花天酒地、滥施淫威的腐官酷吏。据传,李绅一餐的耗费经常多达几百贯甚至上千贯。李绅当淮南节度使时,对百姓疾苦极为漠视。在李绅治下的百姓,终日惶惶不安,纷纷渡江淮而逃难。与李绅同时代的韩愈、贾岛、刘禹锡、李贺等人无不对其嗤之以鼻。刘禹锡任苏州刺史时,曾应邀参加时任扬州节度使李绅安排的宴会,他看到李绅家中歌妓成群,其中一名歌妓色艺双绝,感慨颇多,于是写下了《赠李司空妓》一诗讽刺,诗曰: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正如抗日题材电视剧《亮剑》之中演绎的那样,独立团政委赵刚在与李云龙攀谈的时候,不禁感慨,说道:“有时候我也在想,当初的国民党人在投身革命的时候,就是为了将来的做官发财吗?恐怕也不是,他们也同样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青年。但是,在取得了政权之后,却走向了反面。当年的理想,当年的正义和良知,全都踩在了自己的脚下,心安理得的享受权利带来的好处!”
或许,赵刚的这些言论也是对李绅最好的诠释。昔日有抱负的热血青年已然不再,空有一身皮囊下骄奢淫逸的灵魂无处安放!
赵刚-《亮剑》角色
李绅由于生活豪奢、为官酷暴、滥施淫威,被定性为酷吏。按照唐朝的规定,即使死后也要被剥夺爵位,子孙不得做官。因此死去的李绅受到了“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惩罚。要是李绅泉下有知,至少也会稍微怀念一下年少时的那个热血青年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