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之推寒食节来历,寒食节来历和意义
介之推寒食节来历,寒食节来历和意义
介之推寒食节来历:晋文公重耳流亡国外,在外漂泊十九年,最后回到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重耳为报答介子推的恩情,命人放火烧山,逼迫介子推出来来做官。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 ***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
一:介之推寒食节来历
寒食节是由介子推忌日纪念活动发展而成。
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
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
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的文化意义
寒食文化以忠孝为核心的内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来的诚信,是介子精神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民族根祖文化的基础,也是维系民族、家庭团结的道德力量。
当今,更是聚民心,凝国魂,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活动方式和精神理念。介子推所追求的政治清明,是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愿望,对于当代进行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寒食节
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的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故事发生地中国山西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一天,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是千年如一的。
二:寒食节来历的故事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传说
据说,周成王年幼时曾削桐叶为圭,以封其弟叔虞,史官闻之日“天子无戏言”,遂封叔虞于唐,称为晋。晋至献公;献公宠幸骊姬,杀太子申生,并欲伐次子重耳于蒲。重耳得知消息后出逃,在外流亡了19年。有一次,重耳几天没有吃上饭,介子推忍痛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重耳充饥。重耳复国后,封赏了当年所有鞍前马后的大臣,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声不响,背起老母上了绵山。
介子推的一个随从为主人鸣不平,悬书宫门,告于文公。晋文公也算明君,深感内疚,下旨寻找介子推,但总找不到。
后来听说介子推躲在山上,便亲自前往探访,还是没有找到。有人献策,介子推是个孝子,如放火烧山,介子推为了母亲一定会出来。晋文公觉得此话有理,于是下令焚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始终不见介子推出来,最后人们发现介子推与母亲相抱烧死在一棵柳树下面。晋文公见状,十分伤心,命将绵山改名为“介山”。晋国人为纪念介子推,一个月内不肯烧火做饭,尽吃冷食
寒食节的习俗
食麦粥、子推蒸饼
麦粥是寒食的传统节食,王仁兴先生称:“在中国古代饮食史上,麦粥是中国人的主食处于粒食阶段的品种之一。禁烟断火日以麦粥为主要的节日食品,既是上古饮食风俗的痕迹,也是中国传统饮食风俗具有延续性的生动例证。”唐代的寒食粥有杨花粥、场粥等花色品种。子推蒸饼即是汉代的枣糕,汉代崔皇《四民月令》称:“寒食以面为蒸饼样,团枣附之,名曰枣糕。”
祭祖扫墓
祭祖扫墓是重要的寒食节的习俗。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我国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的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在墓前祭祀祖先谓之扫墓或称墓祭、扫拜,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
寒食节习俗
踏青
踏青是常见的寒食节习俗。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
打秋千
寒食节的习俗,清明之日,时值春回大地,草木皆绿,自然界到处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因此,人们不仅踏青旅游,而且要进行荡秋千、拔河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使节日充满了春天的欢乐。寒食、清明期间,唐长安盛行打秋千等体育活动。打秋千据说是为了预防寒食日冷餐伤身。这是春日最受妇女们欢迎的活动。秋千本名“千秋”,原取“千秋万岁”,祝人长寿的意思。
在寒冷的冬天,又要禁火吃冷食,又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三:寒食节来历和意义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4月5日电 题:介子推:清明这个节日与我有关???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大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明》,写尽了清明节的独有韵味,千百年来传唱不衰。
有趣的是,传说中清明节的来历和古代一位名人有关,他就是介子推。
制图 张舰元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人,又名介之推,出生年月不详。有一种说法称,他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
晋献公时期,晋国经历了一场宫廷变乱。那一年,太子申生被晋献公的宠妃骊姬陷害,公子夷吾和重耳害怕殃及池鱼,赶紧带上一帮人跑路。介子推正是跟随重耳的随从之一。
有一年,他们来到了卫国,一个叫做里凫须的随从受不了艰苦的日子,偷了重耳的粮食钱财,不告而别。
没有粮食的重耳不得已向农夫乞讨,可不光没要来饭菜,还被对方拿土块当粮食奚落了一顿。
晋文公重耳亡,过曹,里凫须从,因盗重耳资而亡,重耳无粮,馁不能行,子推割股肉以食重耳,然后能行。——《韩诗外传》
眼看着重耳饿得走不了路,随从们只好到处去挖野菜充饥。为了让他能够活下去,介子推悄悄来到山沟里,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块,煮汤献给重耳。
制图 张舰元
喝完肉汤,重耳顿时觉得有了力气,但他很奇怪:为什么别人连飞禽走兽都打不到,介子推却有肉?看着隐瞒不下去,介子推只好实话实说。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当重耳知道自己吃的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特别感动,表示以后如果能够当上国君,一定好好报答他。介子推没说什么,只是仍旧默默跟着重耳辗转于各地。
他生性高洁,也颇有个性,看不起那些邀功请赏的人。彼时有人向重耳请求离开,实际上是欲擒故纵,希望重耳能够表个态,“苟富贵,无相忘”。
介子推却觉得,重耳能够当上国君是顺应时势,也是天意使然,不应该拿着以往对他的一点点好处要求回报,那实在是一件令人不耻的事情,当即表示不愿意与邀功的人“同位”。
是时介子推从,在船中,乃笑曰:“天实开公子,而子犯以为己功而要市于君,固足羞也。吾不忍与同位。”乃自隐渡河……晋初定,欲发兵,恐他乱起,是以赏从亡未至隐者介子推。推亦不言禄,禄亦不及。——《史记》
别说,介子推不刷存在感,重耳还真就把他忘了。等当上了晋国国君,重耳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一时没封赏到介子推。介子推本来就淡泊名利,也不去争,并打算隐居。
制图 张舰元
据说,为了表明志向,他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
介子推的母亲劝他,说即便不去乞求功名利禄,但可以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情。他还是不愿意,认为如果都想隐居了,再去说些没用的话,就是刻意显露自己。最终,母子俩一起躲进深山。
重耳知道此事后,特别后悔,赶紧派人征召介子推接受封赏,又带齐人马亲自前往介子推隐居的绵山中寻访,可重峦叠嶂,哪里还见得到人影?
这时有人出了个馊主意,建议三面烧山,逼迫介子推自己走出来。也是找人心切,重耳竟然采用了这个缺心眼的办法。只不过,大火烧了很久,却始终不见介子推的踪迹。
火熄灭后,有人在一棵枯柳下发现了介子推母子的尸骨。重耳后悔不已,只得安葬了二人。为了纪念介子推,他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不准生火做饭,只准吃冷食。
制图 张舰元
第二年,重耳带领众人登山祭奠介子推,发现原本枯死的柳树再次抽出嫩芽,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以此昭示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太原郡隆冬不火食五日,虽病不敢触犯,为介之推故也。——《新论》
由于寒食、清明两个节日挨得很近,也有一些重合的习俗,时间久了,便有了融合的趋势,最终合而为一。
当然,一直有人对寒食节或清明节是纪念介子推的说法存疑,并从多方面考证介子推是个不合群的“犟脾气”,怼同事、怼领导,隐居是为了赌气,最后也不是被烧死的。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遂隐而死。”就史料来说,一般越是年代相近准确性会高一些,这里只提到介子推隐居后去世。后世关于介子推的种种说法,确实可能有演绎的成分。
但大家纪念介子推,并不是因为他在传说中死于大火,而是很大程度上因为他甘愿隐居不讨封赏。那种“不言禄”的骨气与傲气,这正是古往今来很受推崇的一种气节,也是面对利益时,许多人都做不到的选择。
制图 张舰元
所以,历朝历代的文人们留下了大量缅怀介子推的诗篇,后世尊称其为“介子”,宋真宗则下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
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 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或忠信而死节兮,或訑谩而不疑。——屈原《九章·惜往日》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或许,这才是介子推美名流传至今的原因吧。(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