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刘询—中兴汉室的开明天子
汉宣帝刘询—中兴汉室的开明天子
流离于民间偶然成帝王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汉宣帝刘询出生,他的初名叫刘病已。
刘病已出生后不久,朝中便发生了巫蛊事件。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其祖父戾太子、祖母史良娣、父亲史皇孙和母亲王夫人纷纷受到牵连并遇害。就这样,嗷嗷待哺的刘病竟成了一个无人照顾的孤儿。不仅如此,刘病已也受到巫蛊事件的牵连,身陷京城狱中。
当时,身为典狱官的丙吉为人慈善,见到刘病已后顿生恻隐之心。在丙吉的照顾下,小病已一天天长大。
后元元年(公元前88年),汉武帝身患重病。本想长生不老的他无法面对这个现实,对方士的话深信不疑,遂下令杀掉京城监狱中的所有犯人,以便冲散那里的“天子气”。在丙吉的保护下,年仅4岁的刘病已又逃过了一劫。
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病逝,5岁的刘病已被赦免出狱。丙吉将刘病已送回其祖母史良娣的娘家,并把刘病已的情况告诉了张贺。张贺原是刘病已祖父的家吏,此时担任掖庭令。为了报答戾太子昔日对他的恩情,他通过关系将刘病已加进了宗室族谱。从此,身为皇族的刘病已得到了生活保障。张贺不仅帮助刘病已解决了生活问题,还让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元凤六年(公元前75年),在张贺的张罗下,刘病已娶了掖庭典狱长之女许平君为妻。
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四月,年轻的汉昭帝无故驾崩。就在这一年,许平君为刘病已生了一个儿子,名为奭。
昭帝死时年仅21岁,还没有子嗣。大司马兼大将军霍光奉皇后之诏命迎立汉武帝之孙昌邑王刘贺。刘贺为人骄横跋扈,行为不端,不久便被霍光废掉。废掉刘贺后,要想保证不生内乱,另立天子成了当务之急。
在西汉时期,除了巫蛊外,“谶语”也比较流行。“谶语”又称作“谶纬”,起源于秦末。谶语是指一些自然现象给人们带来的神秘启示,多为巫师、方士等人编出的附会之辞。在有些时候,有人会利用它来证明自己的所作所为是顺从天意的,从而来蒙蔽众人,达到自己的目的。
早在汉武帝病逝前后,民间就有许多奇怪现象的传说,比如巨石自立的现象。元凤三年(公元前78年),有人发现上林苑中的大柳树死而复活,并且有虫子在上面啃出了“公孙病已立”的字样。
霍光对这些传说也略有所闻,再加上有人提出刘病已仪表堂堂且有才华,于是于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七月迎立了刘病已。刘病已即位后,改名刘询,是为汉宣帝。
铲除霍氏掌权执政
汉宣帝即位后,不忘糟糠之妻许平君,否决了众臣提出的立霍光小女霍成君为皇后的建议后,遂将其立为皇后。
汉宣帝来自民间,在朝中没有势力。为了能够管理好国事,他把霍光作为靠山,继续让霍光辅政。霍光虽然对汉室忠心耿耿,但他的家人却不安分。
由于霍光位高权重,霍光的家人和亲戚都跟着沾光。再加上霍光的外甥女是昭帝皇后,霍家地位更加显赫,很少有人敢得罪他们,霍光之妻霍显更是蛮横凶狠。霍显听说汉宣帝不愿立她的女儿为皇后以后,顿时怒不可遏,欲找机会除掉许皇后。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霍显乘许皇后产后不适让女医毒死了许皇后。许皇后死后不久,霍成君被立为皇后。
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操劳一生的霍光踏上了黄泉路。然而,霍氏集团仿佛没有意识到形势的变化,根本没有把汉宣帝放在眼里。霍皇后听说汉宣帝要立刘奭为太子后,将此事告诉了母亲霍显。霍显竟再生歹心,把毒药交给霍皇后,要她找机会毒死刘奭。汉宣帝在许皇后死后便开始警觉起来,小心防范着霍氏集团,霍皇后自然难以得手。
汉宣帝知道,要想管理好朝政,必须要除掉掌握着军政大权的霍氏集团。为此,他采取了“骄而纵之”的计策,通过不断封赏来让霍氏集团放纵,待他们做出破坏朝纲的事情后再采取行动,逐渐收回军权。同时,汉宣帝开始在朝中培植自己的势力,丙吉、魏相二人先后被任为御史大夫。
然而,被荣耀冲昏头脑的霍氏集团根本没有识破汉宣帝的计划,个个盛气凌人,越来越放肆。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开始上书弹劾霍氏集团。汉宣帝见时机已到,于是顺应民心和时势,开始采取行动。他一面削去霍氏集团一些人手中的军权,一面加封另一些人。同时,他改变了以往的议事制度,允许外朝直接与皇帝议事,不必通过中朝。如此以来,霍氏集团中受到加封的人也渐渐失去了实权。
霍氏集团终于醒悟了,于是密谋造反,后由于消息走漏,只好作罢。汉宣帝并不急于剿灭他们,而是在等待最佳时机。此后,已经养成了猖狂本性的霍氏集团继续胡作非为,招摇过市,在朝内外都留下了坏名声。
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霍氏集团准备再次发动政变。汉宣帝闻讯后,立即将霍氏集团一网打尽。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霍氏集团被铲除后,朝中大权终于落入了汉宣帝的手中。早年生活在民间的汉宣帝非常了解百姓的疾苦,于是在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调整和整顿。
自从汉武帝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后,朝中的贪官污吏越来越多,腐败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尽管在霍光辅佐汉昭帝执政期间有所压制,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汉宣帝针对这一情况,首先调整了中朝和外朝的关系。
西汉初年,汉高祖沿用了秦朝的官僚体制,用丞相来辅佐朝政。如此以来,丞相的权利越来越大,逐渐威胁到皇权。汉武帝即位后,对这种情况大为不满,于是设置了中朝和外朝。外朝以丞相为首,主要负责各种政务;内朝以大将军、尚书为首,主要负责制定各种重大决策。汉武帝之所以要这样做,就是为了削弱相权。汉宣帝即位后,霍氏集团控制了中朝。为了能够直接了解到各种政务情况,汉宣帝索性跳过中朝这个环节,直接参与管理各种政务。
调整了中朝和外朝的关系后,汉宣帝开始严格选拔官吏,大力任用有能力的人。魏相是一个有能力的人,遂被提拔为丞相。在郡国守相的选拔上,汉宣帝也相当重视。当时的行政划分总共只有中央、郡国和县三个级别,掌管郡国政务的郡国守相自然显得非常重要。一个合格的郡国守相向上可以如实汇报郡内各县的具体情况,向下可以传达中央的各种策略和方针,但一个不合格的郡国守相则有可能欺上瞒下。为了选用可以胜任的郡国守相,汉宣帝亲自接见被举荐的人,考察他们的实际能力。
汉宣帝一方面选任有能力的人,一方面采用汉武帝时的刺史制度对各郡进行监察。另外,汉宣帝推行了有功必赏、有罪必课的政策。通过种种配套措施的实施,官吏中的腐败现象得到明显改善。而且,在这种正气之风的感召下,官吏们不再相互攀比财富,而是以出色的政绩、深厚的学问为荣。
在整顿吏治的同时,汉宣帝根据国情开始对国内各种政策进行完善和改革。在他的努力下,西汉王朝除了有“文景之治”外,又出现了“昭宣中兴”。
在思想方面,汉宣帝改变了汉武帝时独尊儒术的局面,满足了其他学派的需求,同时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保留做出了贡献;在农业方面,汉宣帝一方面依照惯例减少赋税徭役,一方面根据当年灾情的轻重再减免一些租税;在工商业方面,汉宣帝在依然推行汉武帝以后的官营政策的同时针对这种政策的弊端作了一些修改,有效抑制了由此导致的官吏腐败现象。
宣帝以前,由于土地的买卖不受控制,官僚、地主、豪强、富商等纷纷大量购进土地,严重导致了国内的贫富分化。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汉宣帝把巨富者迁徙,把他们的土地充公或分配给贫者。另外,汉宣帝还颁布诏令,把公田借给贫者耕种。
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十二月,43岁的汉宣帝病逝。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