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硬知识:手札,古人的“亲笔信”
书法硬知识:手札,古人的“亲笔信”
手札
shǒu zhá
亦作“ 手剳 ”、“ 手札 ”、信札、尺牍,是亲手写的书信,就是现代人讲的“亲笔信”。
唐杜甫《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递呈苏涣侍御》诗:“ 道州 手札适复至,纸长要自三过读。”
宋文莹《玉壶清话》卷七:“今 若水 亦儒人,晓武可嘉也。时北戎犹扰,上密以手剳访之。”
《宋史·钱若水传》:“时北边未宁,内出手札访 若水以策, 若水陈备边之要有五。”
清孙枝蔚《戊戌生日作》诗:“每汝手扎至,愁卧辄一旬。”
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昨得手札,属治心学,敬悉一是。”
赵之谦手札
在日本,书札称“消息”。如平安时期“三迹”之一的藤原行成的许多“消息”都很出名。在古代,写字用的小木片叫“札”。在纸张尚未发明和应用之前,当时一般把文字都记录在竹木片上。《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令尚书给笔札。”这里理解为书信之意。书札是人类传递信息的一种载体。因此,日本把书札名之“消息”是很妥切的。
(日)藤原行成书札
蔡伦制造了纸以后, “札”渐渐被纸所替代,而“札”字还是沿用至今。于中国,迄今为止最早写在纸上的书札,即是陆机的《平复帖》。陆机是三国时期的人,他为了祈求友人病体康复,而致札问候。明人董其昌在帖后跋曰: “盖右军以前,元常以后,惟有此数行,为希代宝。” 《平复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陆机手札《平复帖》
魏晋时期,书札应用甚为普遍,并且渗透到文学、书法艺术等各个方面。魏晋士大夫崇尚玄学清淡,讲求举目风度,并且互相品评标榜。在这种风气之下,士族格外注重自己的文化修养。给人写信时,就注意礼仪规范,文辞雅词以及潇洒的书法。书札中体现了一个人的综合文化素质。钟繇、王羲之、谢安、郗超等人都善书札。此时还尚简,语言务求简要,无论是寒暄问候,还是论人议事,往往只三言两浯,就能达到效果。
魏晋名士风流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羲之顿首。决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奉橘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读来蕴藉隽永,回味无穷。说明下当时士大夫的语言能力。魏晋书札在文学史和书法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
王羲之手札《快雪时晴帖》
王羲之手札《奉橘帖》
魏晋时望族们所用的纸——般为茧丝纸,誉为“三希之一”的王殉的书札《伯远帖》就写在这种纸上。三国陆机的书札《平复帖》用的纸就比较粗糙,而且厚,看起来别有风味。
王珣手札《伯远帖》
大概到了唐代就出现了专门用来写信的纸。明清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印制的笺纸更是典雅。著名的就有“十竹斋笺谱”、“芥子园笺谱”等。现在北京荣宝斋有各种各样的书札用纸出售, 梅兰竹菊笺谱、山水小品笺谱、人物笺谱,同时还有吴昌硕、齐白石、陈半丁等人作的笺画,精美绝伦。
各式各样的精美笺谱
史料价值
书札属于第一手材料,因为它多为作者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有内幕情形,机密消息,而且一般没有什么忌讳,较可靠。缺点是怀有私心杂念,如推卸责任,与事实不符等。利用书信时,要结合其他文献,了解其背景,书信中有些引语也要搞清楚。重要书信如蔡锷《松坡军中遗墨》《缔造共和英雄之尺牍》。
倪元璐手札
关注晓舟书法,阅读精彩文章。
如有关于书法方面问题,敬请关注公众号:晓舟文房。好笔、好墨、好生活!共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