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的演变由来
汉服的演变由来
汉服,顾名思义是我们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做汉装、华服,主要是指约公元前21世纪再到公元17世纪中叶近4000年中,华夏民族文化为基础,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的装饰体系又或者说,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是从夏商周时期到明朝华夏(汉)民族所着的、具有浓郁华夏(汉)民族风格的一系列华夏(汉)民族服饰的总体集合。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起来给人一种洒脱飘逸的印象。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深衣”制、“襦裙”制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 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
秦朝汉服主要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秦朝男女日常生活中的服饰形制差别不算很大,主要是主要都是大襟窄袖。
汉朝是中国最重要和杰出的王朝之一,而汉服就是以汉朝来命名的。从这个时期开始,平民开始穿着精织服饰。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但是并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但是外穿的时候必须要穿着曲裾深衣,由于当时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逐渐代替了深衣。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服比较的姿容飘逸。妇女的衫裙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着衫、袄、襦,下身穿着裙子,腰间用帛带系扎,款式多为上简下丰,以宽博为主,它的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有不同色的缘饰。
隋唐时候他的服装无论是官服或者是民服,男装和女装都表现极其开放的思想,开拓的精神,并反应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民族性。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饰。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身穿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隋唐时代也产生了汉服的一种重要变体-圆领衫。这种圆领汉服变体的盛行并不代表传统右衽交领汉服的消失。实际上,即使是在最盛行的唐朝,也多局限于长安为中心的地区,以及官员,皇室成员之中,而如吴越地区以及普通百姓之间,则以大襟右衽交领。这种汉服为主。圆领汉服和交领汉服一样,是汉民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