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长子褚英战功赫赫,为何36岁惨死在父亲手下?
努尔哈赤长子褚英战功赫赫,为何36岁惨死在父亲手下?
作为努尔哈赤最疼爱的长子,褚英戎马一生、战功赫赫,可是,却为何36岁便惨死在父亲手下?
华夏大地上,自古以来都是汉人的天下。称王称侯,开疆拓土。不过,也有几位可圈可点的异族英雄,在浩浩历史长河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桥段。比如说,大清王朝的奠基人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是后金第一位大汗。他戎马一生,统一了女真各部,创立了八旗制度,并且带领八旗痛击明朝。而大明王朝也在八旗军的攻击下,伤筋断骨,岌岌可危。
在这东征西伐的征途中,长子褚英从未离开过父亲努尔哈赤左右。
努尔哈赤一共生了16个儿子,褚英是他在22岁时生下的第一个孩子。此后,在一路的拼杀过程中,褚英成了父亲的左膀右臂,鞍前马后为父效劳。
从22岁到58岁,褚英陪伴着父亲从一介草根,到逐渐发迹,以至建立后金,登上汗位。可以说,军功章里,有父亲的一半,也有褚英的一半。
可是,自古帝王家中无亲情。
就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超级神武的儿子,原本应该理直气壮地成为皇位继承人,可是,最终却被父亲给监禁处死。
父子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努尔哈赤为何能够产生杀子的动机呢?
叛逆少年的形成:恶劣的秉性多半是源于成长过程
多数汉族人认为奴酋为人猜厉威暴,虽其妻子及素亲者,少有所忤,即加杀害,是以人莫不畏惧。
有调查研究表明,大多数人性格的形成取决于后天的生活环境。
褚英母亲去世的早,当时的褚英还很小,缺乏母爱的他随父亲四处奔波,南征北战,刀尖舔血的生活让褚英不仅练就盖世的武功,还让一个眉清目秀的少年“黑化”了!
十八岁少年率军讨伐安楚拉库,领兵日夜奔驰,最终取屯寨二十处,其余屯寨召服,杀人不眨眼。缺爱的少年靠着杀戮与征服填补着他空虚的内心,爱?不存在的。
褚英骁勇善战,勇往直前的作风在军中很快树立威望,劳苦功高,战功赫赫。这些战功与名誉,只能证明褚英在毁灭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清太祖实录》记载: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褚英率兵征东海女真安楚拉库路,收取20多个屯寨的部民而回,被赐号“洪巴图鲁”(汉语意为“旺盛的英雄”)。
鲜血与伤疤的洗礼,杀戮与争抢的麻木,他不再是从前的少年。
自幼没有母亲的关怀,随父亲征战沙场,性格变得愈发刚烈,性格变得愈发冷酷,加之褚英原本生性残暴,心胸十分狭隘,年轻气盛战功显赫的他开始目中无人,朝中大臣敢怒而不敢言。
荣耀与辉煌集于一身的褚英所理解的人生:“谁也不服,干就完了”
东北有句话说得好:大金链子小手表,一天一顿小烧烤,谁都不服你别闹,一言不合就干倒!
褚英用现代话来形容,就是:谁也不服,干就完了!作为长子,年纪轻轻,也是军功卓著,为努尔哈赤完成女真统一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堪称建立后金的卓越功臣。被授命执掌国政,这年他才29岁。
《清史稿》一书中记载:爱新觉罗.褚英,努尔哈赤的第一个儿子,曾讨伐安楚拉库,因有功被封为贝勒,赐号洪巴图鲁。后得锡号曰阿尔哈图土门,译言“广略”
年少轻狂的褚英更加目中无人,不把文武群臣放在眼里,更是放言:“若自己继位,定将斩除这些反对自己的人”。其中就有努尔哈赤的“开国五大臣”。
五大臣分别是额亦都、费英东、何和礼、安费扬古和扈尔汉以及一些兄弟们。他们在族人心中威望高,权势重,立战阵,建殊勋。
这“五大臣”早年便追随努尔哈赤一起征战沙场,,攻克图伦城时褚英尚在襁褓之中。试想一下,跟父皇努尔哈赤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却被自己的侄儿语言攻击,这些开国功臣谁受得了?
一不做,二不休,要做就做到底,别说自己外人瞧不起,亲人也得听命于我
褚英的四个弟弟-四大贝勒也被他逼迫立下“绝不会违抗兄长的话,也不会告诉父亲的誓言”。要知道在当时他们不同于汉族,建州没有立嫡以长的传统,诸弟们不满于褚英当嗣子、主国政的地位。
古人云,狡辩多源于心中的虚伪
得罪人之后的褚英,开始了他“最强演讲家”的表演:对这些建州的“柱石”和“元勋”,只是缺乏谦恭的态度,没有冒犯诋毁之意。
“好弟弟们,哥哥我没有笼络人心的智术,逼迫你们立誓只是想趁父汗努尔哈赤在世时,逐渐削减你们的财富和权力,以便巩固自己的皇位,并不会伤害你们。”
眼中钉、肉中刺来形容他再合适不过了。
成为众矢之的还不知悔改,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古人有云: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
褚英蛮横无理的说辞无疑让“四贝勒”与“五大臣”人人自危,更促进了他们的联合,最终五大臣同四大贝勒结盟,和褚英的势力相持
众人告发褚英,列出褚英种种罪状,其罪有三:
第一,褚英挑拨离间,为早日独揽大权调拨“四贝勒”与“五大臣”之间关系;
第二,贪图财物,向其他贝勒索要财物,马匹等物品;
第三,曾言若自己继位,定将斩除这些反对自己的人;
一夜回到解放前
努尔哈赤深知褚英弊病,便召褚英望其醒改,但褚英执迷不悟,固守己见于是,以褚英不能“宽宏恤众",诸弟、五大臣不肯“听汝执政”为由,把褚英的封地、财物等全部收回,并且将他的大权收回。
父爱如山,本以为是那是爱,却逆转为了恨
来年努尔哈赤两次亲征乌拉,命褚英留守,但监国之责却均委以大臣,努尔哈赤明确表现出对褚英的不信任,褚英内心大受打击。
从被立储君到失势,落差巨大褚英内心不快,向亲信抒发内心不满,说出的话全部都是对其他大臣的愤恨和埋怨。
他来了!他来了!他带着怒火走来了!
努尔哈赤出征在外的时候,疯狂的褚英写下诅咒,并且对着天焚烧,还口出狂言,希望努尔哈赤出征被击败,回来后他便杀了努尔哈赤和诸兄弟。他们要是打仗失败了,也不准败军进京。
玩火少年最终引火上身
部下将褚英所说的一切告诉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听到后怒气冲天,一气之下想要把褚英杀掉,可毕竟是亲生儿子,终究是下不去手,告诫他希望他能够知道悔改,于是褚英圈禁狱中。
他也有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坚毅,可没用在正确的道路上
褚英不但不认错,反而还是想着谋反,努尔哈赤越想越担忧,害怕等日后褚英出来,又败坏治生之道,于是又下令将褚英关在高墙内。
经过了两年多,褚英还是心术不正,从未改变。
不再放纵,不再包庇,努尔哈赤大义灭亲
他担心一旦褚英出来,必会败坏国家。努尔哈赤想倘若今天怜惜一子,则必将危及众子侄、诸大臣和国民。于是始下决断,将褚英处死,以绝后患。
褚英屡有功,上位以政。不恤众,诸弟及群臣愬於上,上浸疏之。褚英意不自得,焚表告天自诉,乃坐咀咒,幽禁,是岁癸丑。——《清史稿·列传卷三·太祖诸子》
硬要一意孤行撞南墙,最终只能悲惨落幕
越二年乙卯闰八月,死於禁所,年三十六。——《清史稿·列传卷三·太祖诸子》
我总是孤身一人,从午夜到清晨
褚英生来就在父亲努尔哈赤的军队中打打杀杀,再加上没有母亲的安抚关心,从始至终都是孤身一人,也难怪他形成了怪癖的性格。
不会隐忍的人在斗争中就少了优势
褚英面对父亲的不信任,兄弟的不满,大臣的敌视,处于孤立无助的弱势地位。
他不知隐藏自己的不满,不明白适时退让,示敌以弱,慢慢筹谋的道理,反而是一条道走到黑,终于在权力的角逐中失利。
囚禁在高墙之内,又被父亲以不知悔改、心术不正的名义赐死,最终黯然落幕,终年36岁。
如果他曾经有过悔改,或许历史就会有所改变,也许他会是皇位的继承者,也许他能够继续活下去,也许他能够与之前得罪的人重归于好。
可惜没有那么多如果,在人生中选择了一条路时,一些结果就已经注定了。
时也命也,夫复何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