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内大街上的“胡同”
德内大街上的“胡同”
北京的胡同特别多。所谓“胡同”,实际上相当于南方城市中的“弄”和“巷”。北京的小巷为什么叫“胡同”?有几种解释。有专家认为,“胡同”一词元大都时期才出现,“胡同”是蒙古语,意思是“水井”。因为北京城里日常用水是井水,水井就在两排四合院之间的小巷里,所以市民把水井所在的小巷也称为“胡同”。
德内大街上遍布着许多历史悠久,有着各种各样名称的“胡同”和“街”,每个“胡同”和“街”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有着一段陈年往事。
在德内大街的最南部有个“十”字路口,路的西边是护国寺街,东边是定阜街。
护国寺街
定阜街
护国寺位于护国寺街的中部路北,始建于元代。1957年寺中建筑被一些单位占用,随后护国寺的山门也被拆掉,在原址上筑成了楼房。著名的护国寺小吃店位于这条街的93号。
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溥杰的旧居在这条街的52号。溥杰去世后,他的女儿将房产捐献给了全国政协。
梅兰芳故居在护国寺街9号。朱漆大门上悬挂着一块匾额“梅兰芳纪念馆”,这是邓小平同志亲笔提写的。从1951年到1961年梅兰芳在这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十一年。
庆王府在定阜街3号。清朝光绪年间,第一代庆亲王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七子永璘,他的王府位于现在的恭亲王府,永璘去世后,其孙奕劻已没有资格再在王府继续居住,于是就搬到这处闲置的府宅,改叫庆王府,至今建筑保存完整。
定阜街1号是1925年美国天主教创办的辅仁大学。当年的辅仁大学具有先进的教学设施,强大的师资队伍,并有着严格的教学管理和严谨求实的学风。据统计,在北京辅仁大学建校27年中,许多校友成为科技界、教育界、文化艺术界、体育界、政界的知名专家学者或领导人,其中有11位是中外科学院院士。1952年,在全国院系调整中辅仁大学撤销,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学院、山西大学等学校。
延年胡同位于德内大街南部路东。1928年溥仪的禁卫军军乐队队长李士奎购置了胡同5号院房产,并在此居住。胡同的3号院是清朝慈禧太后的太监总管“李莲英”的一处私宅。
刘海胡同位于德内大街中部路东。1931年淑妃文绣与末代皇帝溥仪离婚后,就在这条胡同的33号院居住过,后被国民党时期的一位银行家买下,住到1949年,此后银行家带着房契跑到台湾。1954年政府收归国有,分配给当时劳动部的部长居住。后银行家又回到大陆落实政策,将此房收回。2008年被某家公司收购改造。
7号院在民国时期是北平内五区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市公安局五分局、内四分局、西四分局先后在此办公并关押犯人。现在是林业出版社所在地。
11号是当年的刘海胡同小学,如今已改成什刹海社区服务中心。
大街的中部路东的大石虎胡同甲1号,雍正元年(1723)年至1728年为正黄旗蒙古都统衙门,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八旗都统衙门遗址。民国十一年,即1922年,在此处开办了私立平民大学,现在属公安局幼儿园的一部分。
三不老胡同位于德内大街中部路西,明朝叫三宝胡同,民国时期改叫三不老胡同。这条胡同的1号院是明朝三宝太监郑和的故居。1956年拆掉郑和故居建成三座红楼,成为全国政协家属宿舍。故居的建筑原貌已不复存在。
文章作者:白企光。摘自微信公众号“敏言纳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