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山海经》中山二经-马腹,此等神兽通人性,非常可怕
国学《山海经》中山二经-马腹,此等神兽通人性,非常可怕
《山海经》它是中国哲学启蒙的内燃机,它并不是一部纯粹的神话存在。
插图出至于杉泽的《观山海》
路线图出至于徐客的白话彩图《山海经》
马腹
注解
中山二经:
《中山二经》记载了从辉诸山到蔓渠山共计九座山的位置及物产。它们大致位于今天的河南境内。
白话文:
独苏山再往西二百里,有座山名叫蔓渠山,山上盛产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下到处是小竹丛。
伊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东流入洛水。
山中有一种野兽,名叫马腹,长着人一样的面孔和虎一样的身子,发出的叫声如同婴儿啼哭,是会吃人的。
注释:
竹箭:竹丛。洛水:一说指南洛河,古称雒水,黄河的重要支流。因河南境内的伊河为重要支流,亦称伊洛河,即上古时期河洛地区的洛水。独苏山:一说今河南栾川县西北。马腹:
《山海经》记载:“其状如人面虎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马腹人面虎身,在《山海经》还有“开明兽”、“陆吾”、“西王母”都是此等模样。
网络中有说“马腹”就是“西王母”。只因在印度河流域哈拉帕印章里,出土了《山海经》记载的“西王母”图腾印章。(如下图)
《山海经》原文记载:“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
意思是西王母的形貌与人一样,却长着豹子一样的尾巴和老虎一样的牙齿,而且善于啸叫,蓬松的头发上戴着玉胜。而“西王母”图腾印章很难辨别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所以下图不足以证明印度出土的该印章就是西王母。
西王母图腾印章
回过头来,还是让我们看看咱们中国对马腹图本的记载。来自清朝汪绂的《山海经存》和明朝胡文焕的《山海经图》。
清·汪绂,光绪二十一年(1895)的立雪斋印本《山海经存》,马腹为一巨型人面虎,坐在自己长长的尾巴上,一脸严肃。(如下图)
汪绂·马腹
明·胡文焕,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的格致丛书本《山海经图》,马腹人面虎身,尾巴奇长,人面上一脸笑容。(如下图)
胡文焕·马腹
来自《知妖网》临摹的马腹,此版更为形象,简直就是一个人套了个老虎的皮囊,摆着动物的站姿。(如下图)
知妖网·马腹
马腹有个特质:
凶煞之兽,马腹是个“笑面虎”,它喜欢以它婴儿般的哭声来吸引“猎物”。
又是一位以“婴儿哭声”来抓捕猎物的,前有“蠪蛭”、“九尾狐”,都是以同样的方式来捕猎。像这种通人性的神兽,貌似可以读懂人心,有人性弱点的认知,相对比较可怕。但间接的也可以说明这类的神兽一定是高级别的物种。
蔓渠山:
一说今河南栾川县的闷顿岭。
蔓渠山拥有大量的金属矿物和玉石,可谓资源丰富,富甲一方呐。
中次二经路线图
.
欢迎继续阅读下一篇:《山海经》中次二经——蠪蛭,吃了它的肉可以解决噩梦之苦。
也许您接触了更多的西方文化或者是日韩文化,孰不知日韩文化来源于何处!中国文明从夏朝建立以来有3900多年的历史,中国文化就更长了,那得从伏羲、女娲算起。老祖宗们的智慧在早期就好比“咿呀学语”的婴儿到文明盛世,万国来朝,每一步都是有脚印可寻的。
此处,予以整理《山海经》基本信息,以小短片的形式供大家阅读,不当之处,愿闻其详!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