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神话(一):僵尸
中国古典神话(一):僵尸
僵尸,亦称跳尸,是源于中国明清民间传说的一种复活死尸,全身僵硬,指甲发黑尖锐,有锐利犬齿,惧怕阳光,日间躲于棺材、山洞等潮湿阴暗的地方,入夜后出没,以吸食活人或家畜血液保持行动力,有意识的往人口集中地前进,对活物攻击性强且力大无穷,跳跃前进时双手向前伸。
据南袁北纪《子不语》及《阅微草堂笔记》所记载,僵尸还有三个别名:移尸、走影、走尸。与中国僵尸相似存在的外国鬼怪,有吸血鬼、丧尸等。
在香港电影中,最初的僵尸都是身穿清朝官员服饰,因从月亮吸收阴气,死不瞑目,僵尸因积攒怨气、人为破坏或墓地风水属性尸变而形成。以爪为武器,被抓伤者会感染尸毒死亡,继而变成另一只僵尸;于月圆之夜,阴气增强的时候,力量亦会随之而增强。中国僵尸电影的始祖是林正英,由他出演的僵尸电影超过25部
起源:
最早的文字记录于明清时代,第一本系统记录了僵尸的书籍就是袁枚的《子不语》,但是在此之前,中国并没有记载僵尸的书籍。包括第一本地理神话书籍山海经也没有记载。
湘西赶尸之说:
中国传说上古时代蚩尤与黄帝交战,厮杀惨烈。蚩尤为了运回战死兵士的遗体,便命手下军师设法运尸。相传赶尸便由此而来。僵尸的传说在湘西出现最频繁,可能源于当地湘西赶尸的传说。湘西赶尸,又称移灵,属茅山术祝由科,发源于湘西沅陵、泸溪、辰溪、溆浦四县,在尸体未腐化时由术士赶回乡安葬。赶尸的术士大约三五同行,有的用绳系着尸体,每隔几尺一个,然后额上贴黄纸符,另外的便打锣响铃开路,昼伏夜行。天光前投栈,揭起符纸,尸靠墙而立,到夜间继续上路。
西方文化的渗透:
另一种说法为西方吸血鬼随着西方船只来到了东方,由于东方人的基因与西方人的差异性,所以形成了类似于西方但不同的吸血鬼。也有僵尸是西方吸血鬼文化和吸血鬼传说进入中国后进行的本土化改良从而形成了新的僵尸文化。
僵尸成因:
小说描述僵尸成因:
《阅微草堂笔记》使尸体变成僵尸(或称尸变)的原因分成两项:新尸突变及葬久不腐,可能的构成原因如下:
养尸地,这较为科学。土壤土质酸碱度极不平衡,不适合有机物生长,因此不会滋生蚁虫细菌,尸体埋入即使过百年,肌肉毛发也不会腐坏,有些资料显示尸体的毛发,指甲会继续生长,实际上是因为死后人体的肌肉收缩,致使原本藏在肉中的毛发和指甲部分显露出来。这种尸体称作荫尸,算是尸体和僵尸之间的过渡期形态,如果不赶快处理很快便会化为僵尸。风水学中亦有此一说。此种情况在外国一部分地方的吸血鬼判断方式相似。坊间流传道教有太阴炼形之法,尸体葬数百年,期满便会复生。新死的尸体被邪物/邪气附身。尸体吸收了阳气,借人生气而尸变。人死之际,魂一散而魄滞。根据袁枚《子不语》:“人之魂善而魄恶,人之魂灵而魄愚”三魂七魄主宰人身,当魂离开人体,便会沦为恶鬼僵尸。人死后殡而不葬。1950年代香港人仍有家中殓葬和停尸,所以当时社会尸变之说大行其道,如行雷闪电,大肚猫跳过棺材,尸体便会出现异变(称为尸变)。
僵尸的种类与特性:
传说僵尸会进食死后未腐的尸体,并吸食其血液
僵尸的毛发常常作为特征出现在袁枚的笔记中,《子不语》第九卷的《掘冢奇报》提及了几种死后未腐的尸体“紫僵、白僵、绿僵、毛僵之类”。《秦中墓道》则又提到因毛色黑白,僵尸又可称为黑凶或白凶。《尸奔》一文甚至提到一只自称黄小二的生有五色毛的僵尸。
此外《骷髅三种》中也提到类似僵尸但仅存骨骸的三种作祟之尸体。不化骨:人死后身体某些部位因为精神灌注而使其部位尸骨不化,所谓精神灌注就比如扛米工人因为一直用肩膀出力,他死了之后可能其肩膀附近就都不会腐化,而肩膀不化的部位就叫做不化骨,而不化骨若是之后得了日月精气就会作祟。伏尸:千年不朽的尸体,无法移动,可以说是完整全尸的不化骨,久了之后得日月精华就会逐渐化为游尸。而《岣嵝神书》云:“老蛤能辟伏尸。”游尸:会随着月气因时节移动,居无定所,久了之后更会化为飞行夜叉。[2]
《阅微草堂笔记》曾对僵尸的形貌作出描述:“白毛遍体,目赤如丹砂,指如曲勾,齿露唇外如利刃……接吻嘘气,血腥贯鼻……。”僵尸也能成妖,变魃(或称旱魃,因传说黄帝之女旱魃为僵尸始祖而得名)。
《神异经》载:“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两目顶上,走行如风,名曰魃,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变魃僵尸能飞,杀龙吞云,做成旱灾。所以人们每逢旱灾出现,便会四出搜索僵尸,把它们烧成灰烬。盗墓笔记中也出现过和旱魃几乎是同一级别的双头煞,需借助天雷将其杀死,原文”那双头煞浑身硬如钢铁,很可能是侵入了铁一类的元素,再加上尸煞自身的生物电,就如同一个大型的倒雷针,引来雷电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清代袁枚志怪小说集《子不语》《续子不语》有多篇短篇提及各地目击僵尸的纪录。除了一般的僵尸作怪的纪录外,也提到各种僵尸的变体,比如僵尸可能化成犼:“常州蒋明府言:佛所骑之狮、象,人所知也;佛所骑之犼,人所不知,犼乃僵尸所变。”僵尸尸变后,便会发出怪声哀号,三跃三跳,化作兽形而去。故或曰:尸初变旱魃,再变即为犼。犼有神通,口吐烟火,能与龙斗,故佛骑以镇压之。当中也提到云南矿工遇土压不得出,或数十年,或百年,为土金气所养,身体不坏,化成干麂子。或是提到直隶安州出现过擅长法术的飞僵。
对付僵尸的方式:
在一些古藉和小说中,都有提及到能对付僵尸的器物:
镜子或八卦。《本草纲目》有提:“镜乃金水之精,内明外暗。”桃枝、桃木剑。僵尸的身体刀枪不入,唯有桃木剑可以刺穿他们。《荆楚岁时记》:“桃者,五行之精,能厌服邪气,制御百鬼。”鸡鸣。《子不语》:“鬼闻鸡鸣即缩。”枣核七枚。《子不语》:“枣核七枚,钉入尸脊背穴。”墨斗线、朱砂符咒铜铃铛、铜钱、铜钱剑、铜钱镖糯米、盐米、米筛、赤豆火烧。为终极灭尸方法。《子不语》:“放火烧之,啧啧之声,血涌骨鸣。”黑狗血、鸡血孔明灯、风筝毒药人偶祖师爷附身醋(闽东一带收尸骨者说)阳光或强光。僵尸跟吸血鬼一样,被阳光或强光照久了也会化成灰。黑驴蹄子。
以上部分方式为受到大众流行文化影响下所衍生的方法,过于简化。
由于僵尸有极为坚硬的躯体与残缺的魄,比单纯灵体复杂,故有“宁遇厉鬼,莫见(起尸的)僵尸”的说法。处理僵尸最好是知道其棺材所在,并在白天进行,最大的原则与禁忌是“绝不能让它起尸”。
若怀疑尸变,会在晴天的上午由道士用墨线将棺材封住,并吊挂到日照充足之地。如果棺材已破损,则先从破损处灌入大量糯米后再用墨线封棺。墨线是用敕墨,大公鸡冠子的血和朱砂混合的液体淋在棉线上所作成的至阳之线,由于它是工匠用来丈量的工具,亦象征着天地正气。
之后再依日照与风向择方位将棺材砸出裂缝,灌入大量的糯米。等到午前三刻,阳气最充足的时候开棺。若看到尸体有异,则将尸体拖出曝晒在阳光下。道士会贴上符箓,并将特殊处理过的糯米塞入尸体的耳内,鼻孔和喉咙,最后再泼油点火焚烧。
整个过程道士均需用处理过的布掩住口鼻,且严禁他人过于靠近,避免被尸气或煞气冲撞,同时亦防止僵尸感应到生人气息而起尸。
大众文化:
电影中的僵尸
在香港电影中,最初的僵尸都是身穿清朝官员服饰,因从月亮吸收阴气,死不瞑目,僵尸因积攒怨气、人为破坏或墓地风水属性尸变而形成。以爪为武器,被抓伤者会感染尸毒死亡,继而变成另一只僵尸;于月圆之夜,阴气增强的时候,力量亦会随之而增强。中国僵尸电影的始祖是林正英,由他出演的僵尸电影超过25部。
僵尸在1980年代在香港电影是很受欢迎的主题。代表作为林正英的僵尸道长系列。在电影中,用符贴在僵尸的前额可以让僵尸睡着不动。也是在电影中,僵尸总是穿着清朝官服并总是向前伸直手臂,一般以跳跃前进。不过西方的丧尸和清朝中国僵尸不同,手臂可以随意伸展,也以近似人类的形式行走。
电视中的僵尸
《僵》,是香港无线电视(TVB)一套在2016年播映的以僵尸为题材的电视剧,也是该台首部以此为题材的电视剧。《我和僵尸有个约会系列》《僵尸道长II》 香港亚洲电视 1996年《僵尸福星》 香港无线电视 1996年《僵尸道长》 香港亚洲电视 1995年《大头绿衣斗僵尸》 香港无线电视 1993年
动漫中的僵尸
ONE PIECE的海贼月光·摩利亚能够利用其影子果实的能力将别人的影子放进尸体制成僵尸。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