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神你究竟是谁的神
欧神你究竟是谁的神
朋友告诉我欧神入围奥斯卡了。
我先是一愣,后心里一惊,“欧豪提名奥斯卡?90后男演员或迎来新王?”
友人听罢一脸无语,“什么欧豪?欧神!不是海清的神!是炒房人的神,欧神,欧成效!”
哈哈嘿,原来如此。
一切源于国产纪录片《月亮与四百万英镑》入围第9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记录短片。
短片的主人公,便是被一众拥趸称为欧神的地产教父欧成效。
说好听点叫地产教父,说直白点其实就是“炒房人”。高光时期,欧成效拥有35套房产,个人资产超10个亿。
值得称道的是,欧成效的家庭条件并不优渥,拥有这一切基本全靠他的胆识与能力。
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的欧成效早早就认清了现实,“靠工资不可能财富自由”,于是认准买房致富这条道,一头扎了进去。
后来欧成效时常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买房心得,在12年更是建立了自己的论坛,15年又注册了公众号。
在当年那个房价飞升的年代,认准“房价必涨”的欧成效一时笼络了太多信徒。
当然,欧成效也并非一直站在风口上,尤其这两年的行情,懂得都懂。在纪录片中,我们也看到了欧神在市场环境下行时的萎靡。
至于人生经历堪称传奇的“欧神”为什么会选择接受拍摄这么一则独立纪录片,导演起初也有些意外,问起原因。
欧成效给出的回答是,“我希望你们带来对我没有伤害的名声”,他说他正在追逐“破圈”的流量,“肯定希望流量越大越好,会有商业上的意义”。
没成想倒真是让欧成效一语中的,《月亮与四百万英镑》直接火进了奥斯卡。
谁看了不感叹一声,欧神你是我的神!
重点来了。
短短只有25分钟的纪录片《月亮与四百万英镑》并非是欧成效的个人传记片,甚至片子中的欧成效颇具“工具化”的属性。
全片主角只有两人,年轻的采访者小武和欧成效。
虽然纪录片的内容第一眼看上去是一场采访,小武分别在不同的地方与欧成效对着话。
一般的采访,观众跟随的是采访者的视角,探寻被采访者的故事,主角是被采访者。
但在本片中,我们是站在第三方的视角,导演为我们呈现的,是一场场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交锋。
换句话说,《月亮与四百万英镑》是借采访的名义,为观众呈现了的是在经历了飞速发展之后的中国当下,两个不同年代、不同阶级的人,他们的价值观碰撞。
从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它会被提名奥斯卡。包括去年其实也有华裔女导演,拍摄了一部主题类似的纪录片而被提名奥斯卡,这里就不便展开了。
言归正传,其实从片名中,也能对本片的主题管中窥豹。
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所要表达的意义有很多,导演取的大概是其中流传最广的一层含义,“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月亮与四百万英镑》中,欧神的角色所指代的便是那个满眼里都是“四百万英镑”的人。
采访者小武,则是抬头看“月亮”的人。
《月亮与四百万英镑》所记录的,就是一出现实主义者与理想主义者的博弈。
这也是为什么我说,欧成效在本片中有点“工具人”属性,乃至采访者小武,都不存在特殊性、唯一性,是可以替换的。
下面我们再具体看看纪录片内容。
一开场,就是身居北京望京房子的欧成效对周边的吐槽。
“我其实不喜欢这里,望京是我北京最不喜欢的几个区域之一,人均消费两百以上的餐厅不超过五家,都是程序员吃饭的地方,都是那种韩国泡菜,我讨厌望京。”
紧接着,又是一段欧成效的自嘲,将他的欲望与追逐淋漓尽显。
“不要以为我是一个有钱人,我的钱很少,跟真正的大老不能比。从更高的天空来说我是小弟弟”
“人的所有痛苦,在于你到了这个社会阶层以后,就会打开一个更高阶层的天窗,你到了A8就能看到A9,到了A10,你看到的都是A11”。(A8、A9······指的是资产位数,比如A10就是资产达人民币十位数。)
这样的欧成效,你可以说他是贪婪的,不过转念又一想,这又何尝不是一个积极上进、努力进取的人?
影片中他还谈到,自己是在十四五岁时就觉醒,明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坚信自己未来会过一种奢靡的生活,因此需要大量金钱。
小武会觉得这样的欧成效过得会不会很累,便问普通人干着普通的工作,在平静的状态不是会更好一些吗?
没成想欧成效一句话就让小武破了防,“你还太年轻,你现在不懂”。
这部纪录片中不是一场对话,而是两个人在一两年内的多次交锋,几乎每一次都是不欢而散。
面对欧成效的唯金钱论,小武总会不自然想着反驳。
“我就想反驳一下他对钱的这种特别真诚用力的认知,我就想让他怀疑一下钱,然后他就不怀疑,所以我也没办法”。
小武作为文字工作者,有着肉眼可见的浪漫主义情怀,以及文学青年惯有的心底的清高劲儿。
她讨厌铜臭,私下面对镜头时,毫不遮掩对于欧成效这种人的不屑。
“他好像是在以一个过来人的态度批评一个晚辈,明明他是一个我特别鄙视的人,但现在反过来他在鄙视我”。
小武也明白,现实社会中,像欧生效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包括她身边的很多人。
她会疑惑这个世界怎么了,会问及旁人,“你们相信一个人真的所有事情、爱好之类的,都是为了赚更多钱吗?”
得到的回答是,“大家不都这样”。
小武就会有些怀疑人生,会反思是不是她太幼稚,是不是她对社会不了解,是不是自己还没被生活毒打。
我相信,在那一刻小武的价值观或许真的会有些动摇,我也相信,在下一个瞬间或者在下一个晴朗的早晨,她依旧会觉得金钱是屁。
在欧成效看来,小武这样的孩子会有这样的念头都是因为年纪。
在另一场对话中,他又一次说了类似的话,“你年龄还没到,你还理解不了,你再过十年就会明白我在说什么”。
或许欧成效说的是真的,或许小武十年之后真的会变得面目全非。
可是我始终认为这和年纪无关,它所关乎的是一个人的本质,是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世界上当然有很多很多的欧成效,但这不妨碍也有一部分小武自在地活着。
小武有句话我极为认同,“人和人不同,有各种各样的人,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框框(标准)”。
《月亮与四百万英镑》作为一部纪录片的目的达到了,将“月亮”与“四百万英镑”清晰呈现在了荧幕上,供观众观看、思考。
至于为什么是四百万英镑,是因为小武一次与欧成效及友人吃饭时,一位女士提到,一个人,一个普通家庭有了钱之后生活就会更平顺更幸福。
紧跟着,欧成效来了一句,幸福就是四百万英镑。
顺带着,他还不忘教育小武,“懂了吗?也就是你没买过房,你不知道房子能赚钱,等到哪一天你发现这个生意能赚钱,你也会买得很疯狂的”。
小武会吗?我们不知道。
纪录片把这些呈现给观众,欧成效问的便不再只是小武,而是荧幕前的每一位观众。
你会因为赚钱而疯狂吗?答案可能连我们自己都不敢确定。
很久之前看过一篇采访报道,其中有个蛮有意思的观点我印象挺深,那就以它作为本文的结尾吧。
“所有事情都得围绕着赚钱来,这个基本的逻辑是不对的。钱是一个工具,比如它可能是一座桥梁,人是要通过它去到一些地方的,如果一直站在桥上,你就会迷失自己,你得去找你的对岸是什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