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们平安走!撤离汶川三江:数百辆私家车涌来
让你们平安走!撤离汶川三江:数百辆私家车涌来
8月21日上午,水磨客运站突然变得异常繁忙。
这是一个中转站。大巴车一班接着一班从这里发出,开往30公里外的都江堰。接连不断的私家小汽车也涌向这里,乘客大半以上是老人和小孩。他们多数来自三江镇的农家乐。
↑当地居民组成爱心车队转移三江镇游客到水磨镇客运中心
一场暴雨引来了山洪和泥石流。河水大涨,冲上两岸的民宅,泥石流砸断了路面,电力通讯也中断了。作为避暑之地的三江镇上,众多游客滞留。
那些往来的私家车正是来转移这些游客的。他们的队伍庞大,足有数百辆车。他们来自农家乐老板、当地村民、政府组织的志愿者,甚至滞留游客自己……在政府力量以外,甚至难以抵达之时,成为了一支重要的社会转移力量。
“注意安全,拉到客运站去”
蜿蜒的山路上,王仕林尽量将车靠近山体一侧,给对向的来车留足充足的空间。此时,已是下午6点,阴雨飘来,山里的天已经有些暗了。
遇到眼熟的车,错车之时,他会摇下车窗,叮嘱一句:“注意安全,拉到客运站去。”实在错不过,他就下车,指挥来车慢慢通行,确保安全。
这是一条连接三江和水磨的山间公路,路窄、坡陡、弯急,即便本地司机,开起来也觉得吃力。在原有主干道断道后,这是唯一的通道。
↑主道中断 只能用小车转移滞留游客
8月20日下午6点,王仕林已在这条山路上来回跑了3趟,从早到晚。他是三江镇的一个农家乐老板,他的店里住着十来位客人,都是前来避暑的外地人。他说自己有义务平安地把客人转移出去。
事实上,自8月20日凌晨2点洪水袭来,他就一直在忙碌。他和周边的农家乐老板们一起连夜忙着转移镇上的游客,一直到天亮,之后又开着自己刚买不久的一辆越野车在山路上往返,将被困游客转移到水磨镇。
三江,因为有三条河流在此相汇而得名。这里山峦叠嶂,雨后升起的薄雾让这里甚是美丽。这里气候适宜,成为了众多人的避暑之地。
在前往三江的路上,红星新闻记者坐上了王仕林的车,翻山越岭之后,眼前瞬间开阔,远方好似一幅水墨山水。
↑王仕林
“你看漂亮不?”他问。然后又跟了一句:“肯定漂亮,不然人家咋会来哦,但一场洪水就把这里弄毁了。”
王仕林在三江土生土长,他说,“这恐怕是百年不遇吧,好多老年人都没有见过这样的情况。”
经过三小时拥堵前行,车辆到达三江。王仕林丢下记者,载着另一名前来接小孩的成都爸爸继续上路了。这位爸爸本计划开车前来,但堵在了路上,而王仕林则还要连夜帮助这位爸爸接到他的女儿,并送他们离开三江。
“我们要对得起人家,这是必须的”
老董同样是一名农家乐老板。他的店开在三江镇临近河边长廊景观道的位置。这个长廊,每天都会吸引镇上的游客前来,他们聊天、下棋、说笑。“但现在全部没有了,都冲平了。”
洪水来时,老董的农家乐里住着三十多人,其中一半以上是老年人,大家已经熟络,好些成为了朋友,一连几年都来。当晚,老董没有睡觉。
“雨太大,河水声轰轰得响的厉害。”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还没有见过这样的情况。老董预感不太妙,“晚上很可能要发大水。”
0点一过,他每隔一会就去查看下房外的河水情况,抽完了半包烟。
凌晨2点,洪水来了。他挨个叫醒了房内的客人,组织着大家往高处走。
这一夜,慌忙不已。
天明,客人们情绪已经非常着急,对于亲人,他们长时间处于“失联”状态,直到8月20日傍晚,渐渐有了信号。
“不能让他们这么等,要主动想办法。”老董决定送他们出去,“也幸好车子停得远,还没啥事。”
↑当地居民组成爱心车队转移三江镇游客到水磨镇客运中心
8月20日中午,老董载了第一批客人绕行山路,来到了水磨。这一趟,他走了两个多小时。直到21日中午,店里的客人全部转移成功。
“人家到这里来,我们要对得起人家,这是必须的。”老董说。
处在老董农家乐身后,位置较高农家乐老板“师妹儿”,驾车载着5人从三江开到了水磨客运站大门口。她打开门,把大伙放下车,又开启后备箱,帮着客人搬运行李。一个大娘为她竖起了大拇指,“师妹儿,我们下次见,谢谢你,你也注意安全。”
“应该的,你们安安全全的来,我也要让你平平安安走才对。”“师妹儿”说。
↑左一“师妹儿”
“妈,你们坐大巴走,我还要回去”
雨水下了一整夜。后半夜,气象部门还发布了暴雨的最高级别预警。好在,没了威力。
8月21日上午,天空还飘着雨。一辆“川A”牌照的小轿车开进了水磨客运站。一个小伙子从车上下来,他的车没有熄火,后排下来了两个老人,他打开后备箱,提着两个大帆布袋子,带着老人走进了车站候车室,排在了队列的后面。
“妈,你们坐大巴走,我还要回去(回三江)。”小伙子留下了一句话,叮嘱老人,坐到都江堰后会有专人接他们回家。
“三江还有一些人需要转移,这边很多本地司机都在帮忙,现在老人都很安全,身体也没事,可以放心他们了,正好我也可以帮助下别人。”小伙子这样说。
他说自己也曾得到过他人的帮助,“越是这种困难的时候,越应该互相帮忙,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载人大不了费点油。”
小伙子上了车,在车站人员的指挥下从后门离开了。“不耽搁时间了,也不要问我名字。”
↑水磨镇客运站工作人员邓世兵在帮助滞留游客
谢先生在小伙子离开不久开着一辆面包车赶到了车站。车上的大爷正打着电话,给电话另一头的人讲述着这场洪水的汹涌,也报着平安,“我们坐着志愿者的车下来了,马上坐大巴。”
大爷是内江人,他为谢先生点了赞,“感谢,我们一群人都谢谢他,都还不晓得他名字呢。”
“我们有一百多个人”
苏天明是漩口人,他的车前贴着一张A4纸“漩口应急救援车”,编着号,他是64号。他从8月21日早晨6点加入到了这场转运任务中。
他的“任务”是从三江往水磨转运游客,路上有人拦车求助的,他也会及时停下,“有需要就要帮忙。”
↑苏天明
与苏天明一样,红星新闻记者在车站停留发现,不时会有不同的车开来,车前同样贴着应急救援车的纸。“我们有一百多个人,都是漩口的。”苏天明说,“干部一说,我们就积极响应了,大家来这里就是因为美丽,那我们也要让他们感受到这里的人也是很好的。”
蒋茉莉穿着一间红色的马褂,背后写着志愿者的字样。她皮肤黑黑的,扎着马尾,性格火辣。“让让让,还要去拉人,不要挡着通道。”放下游客后,她边说边拉开车门,上车,一脚油门把车开走了。站在雨中,也顾不着打伞。
↑当地居民组成爱心车队转移三江镇滞留游客
王刚是大禹出租车公司的司机,他不好跑得太远,他选择在三江进入水磨的场镇口接人,“从那边穿过来太堵,我就从别个车上接,好让别人返程。”
这些车主们,显然成为了这次三江转移的重要社会力量。“因为道路断了,大车又去不了,政府部门的力量也就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些农家乐老板,个人司机的作用就太大了。”水磨前线指挥部一名负责人介绍。
↑主道中断 只能用小车转移滞留游客
他们如何形成一支队伍的?
该负责人介绍,在20日,确定三江滞留人员众多,到水磨的山路可以通行后,就开始发动周边乡镇和村组的干部,号召私家车主参与转运支持,“效果非常好,很多人都主动的加入进来,有几百辆车在三江和水磨两边跑。”
21日下午,红星新闻记者再次来到水磨客运站发现,候车游客已经减少大半,车站的繁忙也减少了不少,车站外侧前来运送游客的大巴甚至排起了长队。一开始的人等车变成了车等人。
三江撤离,显然是成功的。
红星新闻记者 杜玉全 摄影记者 王红强
编辑 刘静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