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诗人海子选择用卧轨的方式结束这一生,还带四本书
历史上的今天,诗人海子选择用卧轨的方式结束这一生,还带四本书
在29年前的今天,1989年3月26日 (农历二月十九),海子在山海关的一条铁轨上,告别了污浊的尘世。他带了四本书与他一同离去,分别是《圣经》、《瓦尔登湖》、《孤筏重洋》与《康拉得小说选》。
如此仓促又似乎带着一丝宿命的仪式感,仿佛听从上帝的召唤,他在二十五岁选择了“适时而洁净的死亡”。绝笔《春天,十个海子》一诗末尾,他问道——“你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3月24日(距今54年)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秦皇岛市山海关龙家营卧轨自杀。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他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他凭着辉煌的才华、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其主要作品有:长诗《但是水,水》、长诗《土地》、诗剧《太阳》(未完成)、第一合唱剧《弥赛亚》、第二合唱剧残稿、长诗《大扎撒》(未完成)、话剧《弑》及约200首抒情短诗。曾与西川合印过诗集《麦地之瓮》。
他曾于1986年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于1988年获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其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但其大部分作品尚待整理出版。他认为,诗就是那把自由和沉默还给人类的东西。(注:2001年4月23日,海子与诗人郭路生(食指)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海子的第一首诗是《亚洲铜》,最后一首诗是《春天,十个海子》。
他的骨灰最终回到了故乡。他的灵魂,就安歇在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北面丘陵上一片坟头里。他不幸的,也似乎是命定地,迅速结束了他的时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