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除董卓,一心匡扶汉室,历史上的司徒王允是个怎样的人物?
计除董卓,一心匡扶汉室,历史上的司徒王允是个怎样的人物?
一出美女连环计,让董卓、吕布反目成仇,除掉了天怨人怒的董卓。
看三国电视剧,大家对这个情节都不陌生。作为幕后策划王允,有人对他十分憎恶,因为他的这条计策,毁了美女貂蝉;有人对他非常佩服,因为在董卓一手遮天的朝堂,还能找到机会,为大汉续命。
王允在三国中,出场时年龄就很大了,今天我们从头探讨一下,历史上真正的王允,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
少有大志,文武全才
王允,字子师,太原祁县人。王家在山西是名门望族,历代都在地方担任要职,作为名门之后,王允生下来就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学富五车,见识不凡,被人评价为“王佐之才”。
同郡郭林宗尝见允而奇之,曰:“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遂与定交。——《后汉书》
我们知道,三国时代的荀彧被称为“王佐之才”,荀彧可是帮助曹操设计顶层战略的人物,而王允在少年时代就能得到这种评价,可见是才华非凡。
此外,王允少年立下大志,他不满足只在山西为官,更希望进入中央朝廷,为大汉立下功劳。
在这个志向的驱动下,王允一边刻苦读书,一边练习武艺,黄巾之乱的时候,王允也作为统帅,带兵和皇甫嵩、朱儁协同击破黄巾,所以,王允可不是电视剧中那个孱弱的形象,人家是允文允武的。
性格刚正,宦海沉浮
王允19岁出仕,担任郡吏,不过,虽然他背景深厚,但是他的官途并不顺利,根本原因在于年轻的王允性格刚正,总是得罪人。
王允刚做官时,朝堂上宦官势力很大,王允却不怕得罪宦官,秉公执法除掉了为祸县里的小黄门。在他征讨黄巾得胜以后,搜到了黄巾军和中常侍张让宾客的来往书信,王允果断揭发,张让怀恨在心,第二年就随便找了个理由把王允下狱。
后来王允被赦免,但官复原职没多久,张让再次找个由头,又把王允抓了起来。朝中大臣都看不下去了,因为宦官势力确实太大,想整死个人太容易,甚至有人劝王允干脆自尽了吧,省得再次受辱。
但王允十分刚强,昂首挺胸踏上囚车,最后在朝中大臣力保下,好歹是“减死一等”。
敢于和张让这种人对着干,可见王允的勇气以及坚持正义的理念,而触怒了张让还能奇迹般地活下来,则是因为才能出众,才能得到朝中众臣的力保。
当然,这场斗争是王允笑到了最后,大将军何进准备诛杀宦官时,又召回了王允商议大事,从这里开始,王允结束了他的浮浮沉沉,开始一路高升。
委曲求全,计除董卓
董卓立了汉献帝以后,王允官职是司徒、尚书令,朝中所有政事,董卓都托付给王允,这说明董卓也认可王允的才能。
而王允这时候也成熟了,知道自己难以和董卓正面抗衡,于是假意迎合董卓,而私底下联络义士,做除掉董卓的准备。
那突破口在哪里呢?突破口还是在勇猛无敌的吕布身上,在正史里面,是吕布和董卓的侍妾私通,害怕被董卓发现,至于那个侍妾是不是貂蝉,就不得而知了。
于是王允和一帮大臣结交吕布,最终干掉了董卓。
骄傲自满,以身殉国
王允诛杀了董卓,大汉王朝迎来了中兴的机会,王允被授予大权,可以一展抱负了。
可惜的是,杀了董卓以后,王允似乎变了一个人,完全没有诛杀董卓时的那份心机智谋了,反而是连出昏招。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隐忍负重了太久,导致性格扭曲了,还是因为自己功劳太大,就可以完全无视他人。
比如,当时著名的大儒蔡邕在编纂汉史,蔡邕曾经被董卓厚待,所以董卓死后蔡邕也悲情流露,王允竟然不顾众臣劝阻,把蔡邕下狱,导致蔡邕身死狱中。一代大儒,名满天下,就这样带着他未竟的事业惨死,而我们今天读到的《后汉书》,是南北朝时期所写,中间隔了这么上百年,很多历史真相早已掩埋……
再比如,董卓死后,他手下的西凉军将领李傕等人仍然握有重兵,王允对这支武装力量没有足够的重视,到底是改编还是解散,态度模棱两可,最终流言四起,西凉军人人自危,为了活命,这些西凉军打着为董卓报仇的旗号,绝地反击,竟然攻破了长安。
最后时刻,王允没有选择逃跑,一如当年他面对权势滔天的张让那样,慨然赴死,保住了士大夫最后的气节,可悲可叹又可惜。
结语
自古以来,骄傲自满是每个人的大敌。王允青年时代经历了这么多大风大浪,伴随大汉王朝走过来至暗时刻,眼看着就能实现大汉中兴,实现自己毕生之理想,结果一手好牌打了个稀烂,尽管在最后关头,他没有逃走,用生命尽忠,但只要他稍微能听进去他人言语,事情就不至于到这一步。
不管是“王佐之才”的评价,还是董卓对他的看重,王允毫无疑问是个聪明绝顶的人物,但是,再聪明的人,也总会有头脑发昏的时候。所以,人还是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在认知方面,每个人都有长有短,取长补短,谦虚谨慎,才能行得长久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