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沙特阿拉伯国旗
历史上的沙特阿拉伯国旗
倭马亚王朝(661-750)
泛阿拉伯颜色中的白色来源。
阿巴斯王朝(752-1258)
泛阿拉伯颜色中的黑色来源。
阿尤布王朝(1171-1341)
最著名的君主就是帝国时代二里的萨拉丁。
马穆鲁克王朝(1250-1517)
内志王国(1744-1891)、(1902-1921)
内志王国共有三个,分别是内志第一王国、第二王国、第三王国。
第一王国也叫德拉伊耶酋长国。1744年,伊玛目穆罕默德·本·阿卜杜勒·瓦哈布与沙特家族的穆罕默德·本·沙特结成联盟,在内志共同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以将阿拉伯半岛内的各种伊斯兰教教派全部统一成逊尼派的瓦哈比派为目标。1818年,最后一任伊玛目阿卜杜拉·沙特在伊斯坦布尔被处死。德拉伊耶酋长国被纳入埃及省,内志第一王国灭亡。随后内志酋长国建立。
1824年,内志酋长国将旧都利雅德从奥斯曼帝国埃及省的统治下夺了回来。内志酋长国存在期间,沙特家族内部存在着非常激化的矛盾,使得酋长国最终为敌对的拉希德家族建立的哈伊勒所灭。内志第二王国被杰贝勒沙马尔酋长国击败后,沙特皇族逃到巴林和科威特,1902年,在亲土的杰贝勒沙马尔酋长国国力渐渐衰落时,亲英的沙特家族再次起兵,夺回了利雅德,建立利雅得酋长国。1921年,伊本·沙特进行改革,将国号改为内志苏丹国。
伊德里斯酋长国(1909-1930)
内志苏丹国(1921-1926)
1921年,埃米尔伊本·沙特改称苏丹,国号也随之更改,但是新国家仍属伊本·沙特统治,因此内志苏丹国仍可算作是内志第三王国。1926年,内志苏丹国征服了汉志王国,存在5年的内志苏丹国再次易名,新国号为内志与汉志王国,此国也是现代沙特阿拉伯的前身。
内志与汉志王国(1926-1932)
1925年,伊本·沙特所建立的内志苏丹国兼并汉志王国,1926年1月8日,伊本·沙特兼任汉志王国国王,在麦加进行加冕,并将原苏丹国改为王国,内志与汉志王国建立。1933年9月,内志与汉志王国重组为沙特阿拉伯,其疆域已和今日沙特阿拉伯无异。
舍迈尔山酋长国(1836-1920)
舍迈尔山酋长国(1920-1921)
舍迈尔山酋长国(阿拉伯语:إمارة جبل شمر,或依西文译为沙马尔山酋长国),又称哈伊勒酋长国、拉希德酋长国,是一个位于内志地区的酋长国,存在于1836年至1921年间,首都位于哈伊勒。“舍迈尔”即舍迈尔部落(阿拉伯语:شمّر)是当时内志地区最强大的部落之一。这个酋长国由拉希德王朝统治,其疆域今属于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和约旦。建立于1836年,由沙特阿拉伯皇室的世代仇家拉希德王朝统治。1921年,拉希德酋长国被沙特击败并兼并,后者建立了沙特阿拉伯。
汉志王国(1916-1920)
汉志王国(1920-1926)
汉志王国(1926-1932)
1916年6月,汉志地区爆发反对奥斯曼帝国统治的阿拉伯大起义,哈希姆家族第38代族长、麦加大谢里夫侯赛因·伊本·阿里于1916年6月10日宣布独立,建立汉志王国。1919年,侯赛因宣布自己为统一的阿拉伯国家之王,导致他与另一位立志统一阿拉伯的人——内志埃米尔伊本·沙特发生冲突。1924年3月,侯赛因在土耳其废除哈里发制度的两天后,宣布自己为哈里发。1924年10月13日,内志军队攻陷麦加,阿里退守吉达。吉达失守后,阿里流亡至伊拉克,侯赛因流亡塞浦路斯。汉志王国被伊本·沙特的内志苏丹国吞并,于1932年成为了沙特阿拉伯王国的一部分。
沙特阿拉伯王国(1932-1934)
沙特阿拉伯王国(1934-1938)
沙特阿拉伯王国(1938-1973)
沙特阿拉伯王国(1973至今)
旗地为绿色,旗面上以白色的三一体阿拉伯文书写了清真言,下方则绘有一把白色的阿拉伯弯刀(短弯剑)。旗帜的绿色是伊斯兰教中最神圣的一种颜色,是伊斯兰教的象征。旗帜的旗面使用了这个颜色,表示沙特阿拉伯是一个伊斯兰教国家。旗帜上《古兰经》的教谕再次突现伊斯兰教在沙特阿拉伯的特殊地位。白色的阿拉伯弯刀象征不惜发动圣战,来捍卫伊斯兰与国家的荣誉,而白色也代表了纯洁。由于清真言是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国旗在沙特阿拉伯人眼中相当神圣,不可降半旗,不可用在商品上;做好的国旗时要精确检查文字有无错误;为了避免从背面看时文字变成反的,要把两面旗背对背缝合成一面使用。同时沙特阿拉伯国旗制定了另外的竖直悬挂版本,即图案需要摆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