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高镇:梨园花语 高歌猛进
里高镇:梨园花语 高歌猛进
本文转自:柳州日报
左图为新柳南高速公路里高段顺利通车,里高至拉堡一级路连接线项目加快实施,让里高镇的交通优势更加凸显。 右图为有着“螺蛳山谷”美称的里高镇板六村螺蛳现代化养殖示范区。
在里高镇万亩青花梨基地,农民把刚采摘的青花梨分拣装运。
三合村村民在家里剥蚕茧。
果郎村驻村第一书记韦海涵在田里帮农民投放螺苗。
梨园花语、螺蛳山谷、阡陌桑田,在柳江区西南部的一个山坳里,三大产业齐头并进,打造了一个“定制版”世外桃源——里高镇。悠悠十载,里高镇以鹏程万里的豪迈气势邂逅了别样的烂漫,山乡巨变,硕果累累。
2018年柳江新区建设发展特别(突出)贡献先进集体(脱贫攻坚工作)、2021年全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柳州市文明镇、柳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一个又一个殊荣,成为十年间里高镇迈进新征程的有力见证。
“以特色产业为主导,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里高镇坚持‘高质量、高水平、高标准’发展。”里高镇党委书记唐瑗说,里高镇十年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形成了三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全速推进里高乡村振兴。
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集镇展新颜、村美产业兴……党的十八大以来,里高镇发展日新月异,里高人幸福感与日俱增。十年间,里高镇处处激荡着振兴的澎湃动能。
高质量——
党建引领谱新篇
5月,在柳江区里高镇果郎村,驻村第一书记韦海涵赤脚穿梭在田间,帮助村民投放螺蛳,探索“稻+螺”生态综合养殖的新路子。
果郎村的主要经济来源靠养蚕,稻田养螺是近两年发展的产业。“村民淳朴,谁都不敢轻易投入尝试新产业。”面对窘境,韦海涵和驻村工作队员一起发动党员参与。韦海涵说,在驻村工作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一方面是发挥老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方面是吸纳有技术才干的新党员,以扩大号召力、提升影响力的方式获得老百姓的认可。
脱贫摘帽是干出来的,好日子是拼出来的。“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里高镇培育了一批像韦海涵这样的驻村第一书记,牢牢抓住三个关键、着眼着力六个精准、聚焦贫困对象“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坚持以脱贫攻坚工作统揽全镇工作。
两年前,三合村敏洞屯韦庆安的小儿子韦红有考上了大学,一家出了两名大学生,韦庆安的经济压力忽然增大。在他一筹莫展之际,党和政府的“及时雨”送到了他身边——帮扶干部与驻村工作队拿出一份“柳江区教育资助项目表”,为他仔细讲解申报注意事项。
与此同时,在“两不愁三保障”等政策的帮扶之下,韦庆安家不仅通过扶贫小额贴息信贷,扩大种植养殖规模,每年还能获得一定的产业奖补、医保补贴和教育补助,全年能享受到政策补助数万元。
十年来,里高镇在群众增收、群众住房、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下足功夫,送来一场又一场政策“及时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为打赢脱贫攻坚夯实根基。
各驻村工作队、帮扶干部深入基层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同时,深入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并出台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工作方案,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提升贫困群众致富能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及农村危旧房改造等工程,实现贫困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的美好生活愿景。
强党建、防风险、稳增长、促振兴、重治理、惠民生。
十年蝶变,里高镇不断强化组织建设,以增党性、提素质为重点开展党员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党员队伍素质能力,推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凝心聚力、狠抓实干,以“三促”“三新”为抓手,带领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奋力谱写里高镇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如今,里高镇把握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新形势,加强基层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通过加强镇、村、屯三级党组织有效联动,完善和建立“三会兴屯”模式和管理机制,助力各村屯骨干队伍建设与村庄整治、人居环境提升、产业发展,实现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有机结合、互融互促、同频共振。
高水平——
产业兴旺续华章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里高镇耕地面积2216.4公顷,近年来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农业农村发展,里高镇形成了以青花梨种植、螺蛳养殖、种桑养蚕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特色产业。
特色产业犹如三驾马车,形成里高镇“上马就干、马上就干、齐头并进”的发展势头。螺蛳山谷、梨园花语、阡陌桑田,里高镇积极发挥本土资源优势,围绕螺蛳、青花梨、种桑养蚕三类产业打造特色品牌。
柳江区里高镇螺蛳生态养殖基地,现已带动周边乡镇养殖螺蛳3000多亩。基地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养殖收购代销等模式,打消农户“愁销路、缺技术”的后顾之忧,提高农户养殖螺蛳的积极性,为农民拓宽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
“我种桑养蚕,不仅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而且开的车子也从‘两轮’变‘四轮’。”44岁的杨平说起十年间的变化,心生感慨,他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杨平养蚕也从瓦房搬进卫生条件更好的标准厂房,养蚕数量从7000只增至7万只,蚕茧收购价格从3元一斤升至28元一斤。数字增长了近10倍,杨平的生活幸福指数却翻了千百倍。
近日,种植户黄元吉的12亩青花梨迎来了丰收季,一批又一批青花梨销往市场。“产量增加、收入增多,净收入能有8万元,一家人的生活越过越好。”黄元吉从2002年开始种植青花梨,最初面临着投入资金不足的困难,里高镇及时伸出援手,在果苗方面给予补贴。
十年前里高镇只有零星几户人家种植青花梨,十年后全镇建有保仁村板汪、甘社等连片种植示范基地6个,种植规模达到1万亩,成为广西最大的青花梨生产基地和名副其实的“青花梨之乡”。
一路发展,一路开拓,随着经济收入和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呈现出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特点,文化消费能力大大增强,欣赏水平不断提高。
借此,里高镇依托青花梨种植示范基地,举办“美丽柳州·幸福乡村”以花为媒系列文化旅游活动暨“石琴·梨花”文化旅游节活动,积极将“梨园花语”打造成农旅品牌,不断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螺蛳养殖基地不断整合、流转土地,里高镇基本建成环螺蛳山谷观光步道。为进一步提升螺蛳基地附属功能,里高镇加快建设螺蛳基地休闲旅游骑行车道,打造“农业+休闲旅游”的特色农旅品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高要求——
夯实基础助文旅
里高镇坐落于柳江区西南部,四面环山,风景秀丽。3月,梨花烂漫引客来;7月,梨子满树富村民,而里高镇除了美不胜收的梨花景观,还有源远流长的石琴文化、蓬勃发展的生态农业和淳朴真挚的民风民俗。
里高镇发挥特色优势,击响了一个又一个强有力的“增进人民福祉”回音。2014年起,里高镇大力发展远郊型农业观光旅游,积极推动农业景观和特色采摘旅游带建设,“一乡一景”效应显现。十年推移,里高镇以更多元化的产业发展加强城乡融合,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服务水平,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保仁村青花梨产业示范区和板六村螺蛳现代化养殖示范区被认定为柳州市2019年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县级示范区;百子坳军民抗战胜利纪念碑、独山寨、果门、板汪青花梨基地等景点为代表的环都市乡村休闲旅游持续增温,年游客量达6万人次以上,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080多万元……
文旅融合特色小镇的发展,映照的是里高镇十年来村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村镇风貌焕然一新。
——2021年7月,柳州经合山至南宁高速公路里高段顺利通车,里高至拉堡一级路连接线项目加快实施。
——完成8个行政村共计100个“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和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点项目。
——实施板六、盘龙、保仁、果郎等安全饮水、污水处理等项目,不断改善群众饮水安全和环境治理问题。
——实施村屯道路、产业道路硬化10.1公里;率先在全区实现水泥路通建制村、通自然屯目标;实施村级公路管护38.47公里;安装路灯976盏,全镇村屯路灯亮化率达到100%;供销社片区商业改造工程顺利完工……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进入新阶段,乡村生态建设开启新环节,里高镇从清洁乡村到美丽宜居乡村持续发力,全面推行“河长制”和“林长制”,关闭21家产能落后和“散乱污”企业……里高镇获得“自治区卫生镇”称号,里高村果门屯先后获得柳州市“卫生村”、广西“卫生村”荣誉称号,三合村、板六村、保仁村坡皂屯被评为柳江区“文明村”。
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不只是村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也吸引更多游客走进里高镇,一、二、三产业发展稳步提速。
(黎寒池 韦苏玲 文/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