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致”的《三大队》
“极致”的《三大队》
从《三大队》看现实主义题材发展
文|李欣媛
白发斑斓的 " 程兵 " 怅然地站在街边,路人接踵而过,镜头逐渐拉远。这是电影《三大队》的最后一幕,也是编剧张冀感触最多的一幕。
" 时间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 路演中,张冀引用鲁迅的话,表达了他对电影的感慨,以及对 " 程兵 " 这个人物真挚的敬意。
改编自网易人间小说《请转告局长,三大队任务完成了》的电影《三大队》,自 12 月 15 日上映以来,收获颇多关注,预售破亿,豆瓣开分 7.8,后又上升到了 7.9 分,成为了年底评分最高的国产院线片,也成了张冀编剧生涯中,评分排名第二的作品,仅次于 2014 年 8.4 分的《亲爱的》。
时隔三年,在跟毒眸(ID:DomoreDomou)聊到这个故事时,张冀言语中还保留初见这个故事的兴奋与激动。寥寥 9000 字的原著故事,讲述了前刑警 " 程兵 " 十二年的漫漫追凶路,这个有限的文字空间给了张冀创作难度,却也给了他充分的创作空间。
从 2013 年的《中国合伙人》到如今的《三大队》已过去了整整十年,巧合的是,今年又是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的大年,作为早早踏足这一领域的创作者,这十年之间,张冀有了一些新的思考与感悟。
" 这是一个极致的故事 "
毒眸:怎样一个契机接触到了《三大队》这个项目?当初这个故事打动你的地方是什么?
张冀:可能因为我之前接触的写实改编作品比较多,万达 2019 年买下这个版权后,第一时间就联系到了我。这个故事算是我接触过的作品中印象最深刻的一部,因为程兵这个人很极致。
程兵 张译饰(图源:豆瓣)
第一,他的身份。一个犯错入狱的警察,以后不可能再当警察,他不能再以警察的身份去追凶,但实际上,他心里一直承载着 " 警察 " 这个隐形身份。这个过程中,涉及到的 " 身份认同 " 和 " 自我认同 " 我非常喜欢且感兴趣,感觉它可以承载很多丰富话题。
第二,他的执着。他用 12 年的漫长旅程去追凶,构成了这个人物足够的故事奇观,我觉得这种故事奇观也会让观众代入到故事中获得激励。从这两点出发,我觉得这是非常有空间的故事。
毒眸:在改编这个非虚构的故事之前,都做了哪些准备?
张冀:我跟原著作者深蓝老师见了一面,因为他是刑警出身,我问了他一些细节问题、逻辑问题,包括真实生活中警队的问题。原型人物 " 程兵 " 的话,他不接受任何采访,所以我们就没见。他是个有侠客之风的人,我们尊重他。
其实,在创作中,不能指望通过采访原著作者就把所有信息搞定,我觉得最重要还是要理解原著中最想表达的东西,去接触不同的人。
毒眸:为什么选择用群像的方式去呈现这段故事?
张冀:这是这个戏比较幸运的地方,当时接到这个项目时,我几乎当下就有一个灵感:后半段还是程兵一个人走完,但前半段一定是 " 三大队 " 的群像。
群像是现实主义,或者说写实题材非常重要的一个艺术特色,首先,群像能更大程度的还原生活,其次,群像有戏剧关系的纠葛,他们这些人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际遇,能够形成对照。
毒眸:原著中,没有描述程兵入狱后的具体情节,但电影中对这段经历进行了一定笔墨的描写,甚至加入了两个新角色,这方面是怎么考虑的?
张冀:其实这段我原本写了大量的戏,大概有二十多场,比如,程兵妻子与女儿来探监,李晨饰演的杨剑涛也来了。但是碍于时长,剪了很多。这段戏的初衷是想重点表现一个警务人员,为了抓嫌疑犯,结果自己进了监狱,他是尴尬的、落魄的,这是一个关键的阶段,张译对这个人物变化的演绎是非常精彩的。
看守所的戏,我主要想呈现众生相。程兵在看守所打探王二勇的消息,在跟这些嫌疑犯接触的过程中,他看到了这些人的问题,有些是因为原生家庭,有些是因为人格缺陷,红中和阿哲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现实主义就是要做群像,因为它会拓展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展现的越多,它就越像画卷一样广阔。
毒眸:在原著中,其实是没有 " 老张 " 这个角色的?您为什么想要在故事中加入这个角色呢?
张冀:这个人物其实是真实存在的,我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找到了原型。" 老张 " 的身上既代表着警队师承关系的延展,也在他身上呈现出了一些警务人员的现实困境。
" 老张 "(图源:豆瓣)
警队是特别注重师承关系的,程兵是小徐的师父,老张则是程兵的师父,就是一种传承。师父带领熟悉工作的同时,也在教授经验,比如,之前小徐就是个 " 生瓜蛋子 ",只想办大案,照搬书本做事,但后来程兵带着他发生了一些转变,这其实就可以看出警队的特点。
另一方面是警队人员的现实情况。警队里的人身体都不太好,收入又不高,一旦患病对他们的家庭就是一个很大的负担。老张的原型就是在办案过程中突发脑溢血,但他不是在办公室出的问题,而是在家里,所以认定工伤就比较麻烦,这个片段大家都很有共鸣。所以,写实题材你就得找到一些有共情的、有社会依据的东西。
非虚构故事,一花一世界
毒眸:非虚构故事的改编优势是什么?
张冀:我觉得非虚构故事有一个好处,它能提供一个很真实的群体世界,提供我们平时生活中不了解的一个群体样貌,比如,盲人按摩院、一支犯了错误的警队。
非虚构的故事中有很多真实的东西,包括群体身份、生活细节、职业特质。它构成了写实电影具象的故事基底,能够给创作者提供 " 一花一世界 " 的创作文本,让我们见识到一个自己不了解的世界,帮助我们更快或者说更准确的进入创作,然后我们再根据电影创作的一些规律,或者我们已经掌握的一些方法论,双方互相补充,取长补短。
毒眸:目前对于非虚构作品或者真实事件的改编,存在现实跟艺术创作的矛盾问题,你怎么看待这个矛盾?
张冀:创作这个东西首先是要还原。第一,真实生活的质感,第二,真实人物的精神。任何一个好的真实事件或者真实原型人物,它一定具备这两个。
必须要充分做足还原工作,去做调研,去各行各业观察,记录细节。
养成习惯,并内化为一种创作方式,即使不带着创作任务,也能发现很多细节。当经验形成某种感受以后,就会有量变到质变的变化。
还原之后需要创造,因为写作是虚构的。任何一个创作者对世界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对这个事的解读就会不一样,但是大体上故事底色是一样。
现在虚构好像变成了一个贬义词,并不是的。越一流的创作者越具备虚构的能力,他能从大家看到的同一样东西中,虚构出一个精神,一个你完全想不到的精神领域,这才是艺术的本质,或者是叙事艺术的本质。
创作者在虚构的创作中要有审美,有耐心。每一稿解决每一稿的问题,不要毕其功于役,比如第一稿解决结构的问题,第二稿解决人物的问题,第三稿解决情感的问题 …… 它是个过程,写作时要具备耐心。
毒眸:在以往的改编创作过程中,你遇到过原著内容非常动人,但是戏剧层面无法满足的情况吗?这种情况一般怎么取舍?
张冀:其实交到我们手上的非虚构内容更加戏剧性,有时候我们反而要把这些故事的戏剧性降低,否则太像编的了,但其实它是真的。
毒眸:现在观众更倾向于现实主义题材,这种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未来会不会继续发展壮大?
张冀:我觉得写实题材本土化肯定是会继续向前发展的。今年电影市场,好莱坞大片、港片票房都不行,唯一能引起全民兴趣的电影都是写实本土的题材,这就是一种预示。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内核真实,有真实情感,也有话题性,能够契合社会大众心理。
毒眸:对于现在的创作环境来说,大家开始倾向于用 " 现实主义 + 类型化 " 这个模式进行创作,目前有哪些问题是值得注意和警惕的?
张冀:我觉得现在的创作者实际上在经历一个艰难的阶段。现在的观众要求很高,而且新的观众进来了,他们不是传统的电影观众,审美趣味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有丰富的观影经验,短视频影响了他们的审美趣味,这让他们对电影产生了一些新需求。创作者们一定要去适应这个变化,做相应的调整,毕竟,电影就是需要时刻跟观众建立联系。
对于类型内容来说,还是要有新东西来打动刺激观众,因为观众越来越难走进电影,只能用新鲜的内容来吸引他们,但这个 " 新内容 " 又不能走的太远,否则大众不好接受,这个度很难掌握。
最后,我觉得只要涉及到现实主义,要坚持一条规则——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
平凡就是真实,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的生活是平淡的,那么我们电影一定不是讲平凡的人做平凡的事,而是要讲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它肯定有一个精神支撑,才能让一个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这种情感的冲击是现在年轻观众需要的,所以 " 不平凡 " 这三个字是值得研究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