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人间训原文 淮南子人间训塞翁失马文言文
淮南子人间训原文 淮南子人间训塞翁失马文言文
淮南子人间训原文。《淮南子·天文训原文第二十七篇。天地万物,莫不有阴阳之分。阴阳者,天地之本也,人之所生也。故曰:天地者,阴阳之母也。阴阳阳者,生死之本也,人之所成也。故曰:天地者,阴阳之母也。”这里的“天地”,指的是宇宙,“阴阳”指的是人体。《淮南子·天文训第二十十八篇·人之所成也篇下)。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毛骨骼、血液津液等等。
一、淮南子人间训经典语录?
1.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淮南子·人间训》 【释义】边塞上有一个人丢了一匹马,人们都来安慰他。 他的父亲说:怎么知道不会因此而得福呢? 过了几个月,那匹马果然带了一匹胡地的骏马回来了。 【感悟】老子说祸福相依,从更广大和更长久的角度去看,一定是这样。 我们平时常常因福而喜、因祸而悲,恰恰说明我们看得窄、看得短。
2.
舟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良御。 ——《淮南子·说林训》 【释义】翻船的时候,才能看出谁是真会游泳的人;马狂奔的时候,才能看出谁是真正的好车把式。 【感悟】真正有本事的人,平时是看不出来的,但在风云变幻、情况危急之时,就能显现出来。 人要做的就是好好修炼然后等待,有了真本事,自有一飞冲天之时。
3.
置猿槛中,则与豚同,非不巧捷也,无所肆其能也。 ——《淮南子·俶真训》 【释义】把猿猴关在笼子里,它就会像猪一样,并不是它没有灵巧攀登、轻捷跳跃的本领,而是没有它发挥本领的机会。 【感悟】人要学会主动找到适合自己发挥长处的环境、平台和机会,才能真正显现光彩。如果是时机不到,则要学会蛰伏等待。
4.
美之所在,虽污辱,世不能贱;恶之所在,虽高隆,世不能贵。 ——《淮南子·说山训》 【释义】美好的事物,就算受到玷污辱没,也不会变得低贱; 丑恶的事物,就算有人鼓噪吹捧,抬高其身价,也不会变得尊贵。 【感悟】好的就是好的,坏的就是坏的,人只需要坚持自己认为值得坚守的,做自己认为对的。 人最容易被世间的好恶裹挟,而变得随波逐流,是非不分。
查看更多
二、淮南子名篇?
1、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淮南子·人间训》
大意:边塞上有一个人丢了一匹马,人们都来安慰他。他的父亲说:怎么知道不会因此而得福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果然带了一匹胡地的骏马回来了。
点题:老子说祸福相依,从更广大和更长久的角度去看,一定是这样。我们平时常常因福而喜、因祸而悲,恰恰说明我们看得窄、看得短。
2、舟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良御。
——《淮南子·说林训》
大意:翻船的时候,才能看出谁是真会游泳的人;马狂奔的时候,才能看出谁是真正的好车把式。
点题:真正有本事的人,平时是看不出来的,但在风云变幻、情况危急之时,就能显现出来。人要做的就是好好修炼然后等待,有了真本事,自有一飞冲天之时。
3、置猿槛中,则与豚同,非不巧捷也,无所肆其能也。
——《淮南子·俶真训》
大意:把猿猴关在笼子里,它就会像猪一样,并不是它没有灵巧攀登、轻捷跳跃的本领,而是没有它发挥本领的机会。
点题:人要学会主动找到适合自己发挥长处的环境、平台和机会,才能真正显现光彩。如果是时机不到,则要学会蛰伏等待。
4、美之所在,虽污辱,世不能贱;恶之所在,虽高隆,世不能贵。
——《淮南子·说山训》
大意:美好的事物,就算受到玷污辱没,也不会变得低贱;丑恶的事物,就算有人鼓噪吹捧,抬高其身价,也不会变得尊贵。
点题:好的就是好的,坏的就是坏的,人只需要坚持自己认为值得坚守的,做自己认为对的。人最容易被世间的好恶裹挟,而变得随波逐流,是非不分。
5、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
——《淮南子·览冥训》
大意:向人求火不如自己去找火石,借井打水不如自己去凿井。
点题:求人不如求己。
6、圣人之于善也,无小而不举;其于过也,无微而不改。
——《淮南子·主术训》
大意:圣人对于善事,无论多小也要做;对于过错,无论多小也要改。
点题:行善,是一种态度;改过,是一种追求。
7、正身直行,众邪自息。
——《淮南子·缪称训》
大意:为人纯正,行动坦直,所有的邪恶自会止息。
点题:能够正身直行,必然源于心正。心若正,则无不正。
8、目妄视则淫,耳妄听则惑,口妄言则乱。
——《淮南子·主术训》
大意:眼睛随便乱看就会惑乱,耳朵随便乱听就会迷惑,嘴巴随便胡说就会带来乱子。
点题:活得乱七八糟,都是因为随便,所以要做个不随便的人。推而深之,根本处是要葆有一颗简单、干净、纯粹的心。心纯,万般皆纯。
9、逐鹿者不顾兔。
——《淮南子·说林训》
大意:追赶鹿的人,顾不上看兔子。
点题:做事,人要学会把住根本,紧盯目标,全力以赴。在这种状态下,根本没工夫去三心二意、左顾右盼。反之,就是你根本还在门外,还没进入状态。
10、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
——《淮南子·原道训》
大意:善于游泳的人容易被淹死,善于骑马的人容易摔下马来,正是因为他们的长处,反而自招祸难。
点题:越是擅长,越是长处,越容易骄傲自大、掉以轻心,于是越容易栽跟头。一切谨慎无后患,小心驶得万年船。
三、淮南子人间训何谓有罪而益信注释?
什么叫有罪却更加得到信任?
鲁国孟孙氏打猎得到一只幼鹿,派秦西巴带回去烹了它。母鹿跟着秦西巴叫唤。秦西巴不忍心,放开小鹿还给了母鹿。
孟孙氏回来后,问鹿在哪里。秦西巴回答说:“小鹿的妈妈跟在后面哀啼,我实在不忍心,私自放了它,把它还给了母鹿。”
孟孙氏很生气,把秦西巴赶走了。过了一年,又把他召回来,让他担任儿子的老师。
左右的人说:“秦西巴对您有罪,现在却让他担任您儿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
孟孙氏说:“他对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人呢?”
这就是所说的有罪过反而更加得到信任的例子。
四、《淮南子人间训》是由----(时期)----等人编著的?
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及门客李尚、苏飞、伍被等共同编著。 《汉书·艺文志》列《淮南子》为杂家,实际上,该书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
五、三十五举全文?
一举曰:
蝌蚪为字之祖,象虾蟆子形也。今人不知,乃巧画形状,失本意矣。上古无笔墨,以竹梃点漆,书竹简上;竹硬漆腻,画不能行,故头粗尾细,似其形耳。古谓筆(笔)为聿,仓颉书从手持半竹,加畫(画)为聿(¤),秦谓不律,由切音法云。
二举曰:
今之文章,即古之直言;今之篆书,即古之平常字,历代更变,遂见其异耳。不知上古初有笔,不过竹上束毛,便于写画,故篆字肥瘦均一,转折无棱角也。后人以真草行,或瘦或肥,以为美茂。笔若无心,不可成体,今人以此笔作篆,难于古人尤多,若初学未能用时,略于灯上烧过,庶几便手。
三举曰:
学篆字,必须博古,能识古器,其款识中古字,神气敦朴,可以助人。又可知古字象形、指事、会意等未变之笔,皆有妙处,于《说文》始知有味矣。前贤篆乏气象,即此事未尝用力故也。若看模文,终是不及。
四举曰:
凡习篆,《说文》为根本,能通《说文》,则写不差,又当与《通释》兼看。
五举曰:
字有古今不同,若检《说文》,颇觉费力,当先熟于《复古编》,大概得矣。
六举曰:
篆书多有字中包一二画,如日字、目字之类,若初一字内,画不与两头相粘,后皆如之,则为首尾一法;若或接或不接,各自相异,为不守法度,不可如此。又圆点、圆圈,小篆无此法,古文有之。口字作三角形,不可引用,学者慎勿于难写处妄意增入。
七举曰:
篆法扁者最好,谓之蜾扁,徐铉谓非老手莫能到,《石鼓文》是也。
八举曰:
小篆一也,而各有笔法,李斯方圆廓落;李阳冰圆活姿媚;徐铉如隶无垂脚,字下如钗股,稍大;锴如其兄,但字下如玉箸,微小耳;崔子玉多用隶法,似乎不精,然甚有汉意;李阳冰篆多非古法,效子玉也,当知之。
九举曰:
写成篇章文字,只用小篆,二徐、二李,随人所便,切不可写词曲。
十举曰:
小篆俗皆喜长,然不可太长,长无法,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岂不美哉。脚不过三,有无可奈何者,当以正脚为主,余略收短,如幡脚可也。有下无脚字,如生、曰、之等字,却以上枝为出,如草木之为物,正生则上出枝,倒悬则下出枝耳。
十一举曰:
凡写牌匾,字画宜肥,体宜方圆。碑额同此,但以小篆为正,不可用杂体。
十二举曰:
以鼎篆、古文错杂为用时,无迹为上。但皆以小篆法写,自然一法。此虽易求,却甚难记,不熟其法,未免如百家衣,为识者笑。此为逸法,正用废此可也。
十三举曰:
凡口(音围)圈中字,不可填满,但如斗并中着一字,任其下空,可放垂笔,方不觉大。圈比诸字亦须略收。口不可圆,亦不可方,只以炭墼(音基,粉末加水做成的块状物)范子为度自好。若日目等字,须更放小,若印文中扁“口”字,及子字上“口”,却须略宽,使“口”中见空稍多,字始浑厚,汉印皆如此。
十四举曰:
写篆把笔,只须单钩,却伸中指在下夹衬,方圆平直,无有不可意矣。人多不得师传,只如常把笔,所以字多欹斜,画不能直,且字势不活也。若初学时,当虚手心,伸中指,并二指,于几上空画,如此不拗,方可操笔,此说最是要紧,学者审之,其益甚矣。
十五举曰:
凡篆大字,当虚腕悬笔,手腕着纸,便字不活相。多有人不能用笔,用棕榈条及纸筒等物,皆俗夫所为,士大夫不可用此。
十六举曰:
汉篆多变古法,许慎作《说文》,所以救其失也。
十七举曰:
隶书人谓宜扁,殊不知妙在不扁,挑拔平硬,如折刀头,方是汉隶。《书体括》云:方劲古拙,斩钉截铁,备矣。隶法颇深,具其大略。
十八举曰:
汉有摹印篆,其法只是方正,篆法与隶相通,后人不识古印,妄意盘屈,且以为法,大可笑也。多见故家藏得汉印,字皆方正,近乎隶书,此即摹印篆也。王俅《啸堂集古录》所载古印,正与相合。凡屈曲盘回,唐篆始如此,今碑刻有颜鲁公官诰尚书省印,可考其说。
十九举曰:
汉、魏印章,皆用白文,大不过寸许,朝爵印文皆铸,盖择日封拜,可缓者也。军中印文多凿,盖急于行令,不可缓者也。古无押字,以印章为官职信令,故如此耳。自唐用朱文,古法渐废,至宋南渡,绝无知者,故后宋印文,皆大谬。
二十举曰:
白文印,皆用汉篆,平方正直,字不可圆,纵有斜笔,亦当取巧写过。
二十一举曰:
三字印,右一边一字、左一边两字者,以两字处与为一字处相等,不可两字中断,又不可十分相接。
二十二举曰:
四字印,若前二字交界略有空,后二字无空,须当空一画地别之。字有有脚、无脚,故言及此。不然一边见分、一边不见分,非法度也。
二十三举曰:
轩斋等印,古无此式,惟唐相李泌有“端居室”三字印,白文玉印,或可照例。终是白文,非古法,不若只从朱文。
二十四举曰:
朱文印,或用杂体篆,不可太怪,择其近人情者,免费词说可也。
二十五举曰:
白文印,用崔子玉写《张平子碑》上字,又汉器物上并碑盖、印章等字,最为第一。
二十六举曰:
凡姓名表字,古有法式,不可随俗用杂篆及朱文。
二十七举曰:
白文印,必逼于边,不可有空,空便不古。
二十八举曰:
朱文印,不可逼边,须当以字中空白得中处为相去,庶免印出与边相倚无意思耳。字宜细,四旁有出笔,皆滞边,边须细于字,边若一体,印出时四边虚,纸昂起,未免边肥于字也,非见印多,不能晓此。粘边朱文,建业文房之法。
二十九举曰:
多有人依款识字式作印,此大不可,盖汉时印文不曾如此,三代时却又无印,学者慎此。《周礼》虽有玺节及职金掌辨其美恶,楬而玺之之说。注曰:“印,其实手执之节也。”正面刻字如秦氏玺,而不可印,印则字皆反矣。古人以之表信,不问字反,淳朴如此。若战国时,苏秦六印,制度未闻。《淮南子·人间训》曰:“鲁君召子贡,授以将军之印。”刘安寓言,而失词耳。
三十举曰:
道号,唐人虽有,不曾有印,故不可以道号作印用也。三字屋匾,唐却有法。
三十一举曰:
凡印文中有一二字忽有自然空缺,不可映带者,听其自空,古印多如此。
三十二举曰:
凡印,仆有古人《印式》二册,一为官印,一为私印,具列所以,实为甚详。不若《啸堂集古录》所载,只具音释也。
三十三举曰:
凡名印不可妄写,或姓名相合,或加“印”、“章”等字,或兼用“印章”字,曰“姓某印章”,不若只用“印”字最为正也。二名,可回文写,姓下着印字在右;二名在左是也。单名者,曰“姓某之印”,却不可回文写。若曰“姓某私印”,不可印文墨,只宜封书,亦不可回文写。名印内不可着“氏”字,表德内可加“氏”字,亦当详审之。
三十四举曰:
表字印,只用二字,此为正式。近人欲并加姓氏于其上,曰“某氏某”,非也。若作“姓某父”,古虽有此称,系他人美己,却不可入印。人多好古,不论其原,不为俗乱可也。 *** 三字印,非复姓及无“印”字者,皆非名印。盖字印不当用“印”字以乱名耳。汉张长安,字幼君,有印曰“张幼君”(右一字,左二字);唐吕温,字化光,有印曰“吕化光”,亦三字表德印式(幼君,西汉王式弟子。化光见柳文,吕衡州也)。
三十五举曰:
诸印文下有空处,悬之最佳,不可妄意伸开,或加屈曲务欲填满。若写得有道理,自然不觉空也。字多无空,不必问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