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朱耷简介_朱耷字画作品价格_朱耷为什么叫八大山人
画家朱耷简介_朱耷字画作品价格_朱耷为什么叫八大山人
朱耷简介
朱耷,生于1926年,死于1705年,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画家,别号八大山人、雪个等。
朱耷画像
朱耷本是明朝皇室成员宁献王朱权的后裔,其祖父、父亲和叔父都是当时颇有名气的画家、诗人,因为从小受这种艺术氛围的熏陶,朱耷从小就聪明好学,喜欢作诗作画,艺术天赋极高,少年时的朱耷还参加过考试,被录为诸生。
清入关,明灭亡,朱耷的父亲因为明朝的灭亡,悲痛过逾而身患恶疾,不久便离开人世。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朱耷整个性格变得忧郁沉闷,不再过问世事,只想隐姓埋名,身居山野。顺治五年,朱耷因妻子离世,精神变得更加抑郁,便携其弟一起出家为僧。在从僧期间,向民众传授经学,跟随者多达数百人。
朱耷生活清贫又好饮酒,因而时常变得蓬头垢面,邋遢不堪,饮酒后更喜爱作画,常常一挥手就是十多幅,路人、农民、僧人、小孩向他索画,他都大方的赠与他们。朱耷做了十三个春秋的僧人后,他弃僧从道,重修青云谱,苦心经营这座道观长达二十年之久。他这种忽僧忽道的生活并非自己所愿,而是为了逃避清政府,不愿与他们合作,更是为了保护自己免遭迫害。
晚年的朱耷喜欢云游四海,结交友人,在此期间作画颇多,将自己的所有悲痛和焦虑都融合在自己作品中。后来在南昌城郊外盖了一座草房,名曰“寤歌草”,并一直生活在这里直到离世。
朱耷字画
朱耷,生于1626年,死于1705年,明末清初著名的书画家。
朱耷《水仙鸟石图》
朱耷在明灭亡后,曾剃发为僧,后修建道观,弃僧还俗。一生清贫,对明赤胆忠心,反抗清政府,创作两千余幅字画,其作品具有象征性,充满个性,生动形象,对后世影响很大。清张庚称"八大山人,有仙才,隐于书画。题跋多奇致,不甚解。书法有晋唐风格。擅画山水、花鸟、竹木、笔情纵恣,不拘成法,而苍劲圆润,时有逸气,所谓拙规矩于方圆,鄙精妍于彩绘也。襟怀浩落,慷慨啸歌,世目以狂。"
朱耷作品分为三类,书法,花鸟和山水。书法类有《临兰亭序轴》、《临“临河叙”四屏》,以及《行楷五言诗》等,画作有《桃实千秋》、《双鹑菊石图》、《猫石图》,以及《芭蕉幽禽》、《荷花水鸟图》、《鱼鸭图卷》、《疏林平远图》、《杨柳浴禽图轴》、《双松顽石图》、《枯木来禽图》、《松鹿图》、《古梅图轴》、《芙蓉竹鸡图》、《秋荷图轴》、《受百天鹿图》、《幽溪泛舟图轴》、《鹰蟹图》等。
朱耷遭受国破家亡的悲痛,命途多舛,身世背景复杂,这些经历也使他的性格变得倔强孤傲,行为狂躁,对他艺术创作也带来许多影响。朱耷以绘画为代表,但在书法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绘画作品气势磅礴,手法简练,独具一格,充满新意。
朱耷作品
八大山人朱耷,清初著名的书画家,为明皇室后裔,国破家亡,后剃发出家,一生经历坎坷。
朱耷《松鹿图》
朱耷虽擅长画花鸟和山水,但在书法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在花鸟方面继承陈淳、徐渭等写意花鸟画的画风。个性特点是运用象征寓意的画法,对花鸟等动物进行夸张化,用奇特的表情和简易的造型,突显画中的形象,充满个性,有的甚至将鸟、鱼的眼睛画成“白眼视人”,用画中形象来展示自己倔强孤傲,愤世嫉俗的性格,因而创作出了一些独具一格的花鸟造型。
《桃石千秋图》是八大山人1699年的作品,当时八大已经74岁高龄,这幅图就充分体现了八大山人的作画特点,一眼看去此画构图简单,只有一石上有两颗桃,整体感很强却不复杂,很少人能用极少物体画出如此高的境界。石头和树木的结合是八大山人习惯的做法,石块倾斜于一角,树枝从石中横空而出并垂下来,画面布局不能过满,那样会过于杂乱。
标签: